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獭祭鱼的意思、獭祭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獭祭鱼的解释

亦省作“ 獭祭 ”。1.谓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吕氏春秋·孟春》:“鱼上冰,獭祭鱼。” 高诱 注:“獭獱,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史越王青词》:“反本狐邱,寓诚獭祭。” 清 孙枝蔚 《老妻病愈设饼祭神》诗:“一点虔诚意,惟同獭祭鱼。”实际上因獭食鱼时必残杀和吃剩许多鱼,故有“獭祭”之说。 陆宗达 王宁 《古汉语词义答问·说“祭”字》:“‘祭’的本义应是‘残杀’,《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皆曰‘獭祭鱼’……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捕鱼能力又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人们称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残余之意。”

(2).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 宋 吴炯 《五总志》:“ 唐 李商隐 为文,多检閲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清 赵翼 《哭汪文端师》诗:“丛编勤獭祭,残卷剔蜗涎。”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毛西河》:“﹝ 毛西河 ﹞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其夫人﹞曰:‘君等以 毛大可 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 ********* 《龙凤》:“至于以凤比 孔子 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獭祭鱼是一个具有双重语义指向的汉语词汇。从动物行为学角度解释,该词源自《礼记·月令》记载的物候现象:"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描述水獭捕得鱼获后陈列水边的习性,犹如人类祭祀时陈列祭品,此现象被古人视为孟春时节的物候标志。

在文学批评领域,该词经宋代文人改造,形成"獭祭"的比喻用法。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引伸之,凡引书陈列故实曰祭鱼。"特指诗文创作中堆砌典故的写作手法,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因大量用典被宋人笔记《冷斋夜话》评为"獭祭鱼"式文风。

现代汉语词典学界定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双重释义:1. 水獭捕鱼陈列的行为;2. 比喻罗列典故、堆砌成文的创作方式。这种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转化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獭祭鱼”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观察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字面含义

“獭祭鱼”最早见于《礼记·月令》,描述孟春时节“獭祭鱼,鸿雁来”的自然现象。字面意为水獭捕鱼后,将鱼整齐排列在岸边,如同人类祭祀时陈列供品,故称“祭鱼”。

二、文化象征与引申义

  1. 物候意义
    作为“七十二物候”中雨水节气的初候(约公历2月18-22日),象征春季万物复苏。古人认为水獭通过“祭鱼”感恩自然馈赠,提醒人类万物源于天地造化,而非仅凭自身努力。

  2. 文学比喻
    引申为“堆砌典故”的创作方式。如唐代李商隐作诗时旁征博引,被戏称“獭祭鱼”,暗指其文风繁复。

三、现代科学视角

动物学研究表明,水獭的“祭鱼”行为实为本能或生存习性:

四、哲学启示

古人借此现象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人类所获资源本质是天地所赐,需以谦卑之心对待万物。这一理念至今仍具生态伦理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罔扳跻半夏稻不人道不饮盗泉颤笃簌翠帽当手恩格斯繁木负咎共牢公仪之操沟施官联瓜熟蒂落锅庄行走如飞镐京花旗恢隆回念猳玃詃略谏省几望硿硿快当夸谩狂叟澜汍礼施利益礼乐迷缪明戒屏厕泼男泼女乞鞠僛舞铨衡三维动画生态申行石枕谈玄天吏条儿糖铁骊投兵王臣诬告物色务头下回衔怒闲天哓聒销厌袭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