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四通八達。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下》:“聖人之道其中道乎,是謂九達。” 黃省曾 注:“言聖道無所不達,百家則私蹊曲徑而已。” 晉 左思 《魏都賦》:“廓三市而開廛,籍平逵而九達。” 明 李東陽 《後東山草堂賦》:“稅駕乎九達之衢,振衣乎千仞之表。”
(2).四通八達的道路。 唐玄宗 《同玉真公主過大哥山池》詩:“鶩池臨九達,龍岫對層城。”
“九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四通八達的狀态
指道路或地理位置通向多個方向,具有極高的通達性。例如《魏都賦》中“籍平逵而九達”即形容道路縱橫交錯。
四通八達的道路
作為名詞使用時,特指多向延伸的交通要道。如唐玄宗詩句“鹜池臨九達”中的“九達”即指此類道路。
文化内涵
古代“九”常象征極多(如“九州”“九天”),因此“九達”也隱含“極緻通達”的寓意,常用于描述重要樞紐或理想境界。例如《申鑒》中以“九達”比喻聖人之道的廣泛適用性。
地名相關
在“九達天衢”中,“九達”可指代具體地理位置。一說為虛數,強調通達程度;另一說實指南方九省通過德州通往北京的漕運路線。
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其虛實指向。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漢典》《魏都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