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徐無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 郢 人立不失容。”運斤,揮動斧頭。後用為發揮高超技藝的典故。 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詩:“便恐世間無妙質,鼻端從此罷揮斤。”
“揮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揮斤”原指揮舞斧頭,出自《莊子·徐無鬼》的典故,後引申為形容技藝高超或默契配合的典範。
《莊子·徐無鬼》記載:郢地有人鼻尖沾了白灰,薄如蠅翼,他請匠石用斧頭削去。匠石“運斤(揮斧)成風”,精準削盡白灰而鼻不傷,郢人亦面不改色。此故事強調雙方的高度信任與技藝的精湛,成為後世引用“揮斤”的源頭。
“揮斤”核心含義源于道家典故,強調技藝與默契的結合,現代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字面引申義混淆。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莊子》原文或相關注釋。
揮斤是一個漢字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作旁的扌和斤部作旁的斤,總共包含11個筆畫。
揮斤的字義源于古代使用斧頭砍削木材或其他物品的動作。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擴展,也用來形容人們運用斧頭或其他砍伐工具來砍伐或削減事物。
揮斤的繁體字為揮斤。
在古代,揮斤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斤部的上方繪有一道斜線,表示斧頭的鋒利面。
1. 他揮斤劈開了一塊巨大的木材。
2. 工人們正在揮斤砍伐樹木,用于建築用途。
3. 數百年來,這片森林一直沒有人敢揮斤砍伐。
揮斤可以作為一個詞語中的部分,形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揮斤砍伐、揮斤下石、揮斤頓足等。
砍伐、伐木、劈木等可以作為揮斤的近義詞,它們都表示使用砍伐工具将木材切割或砍伐下來的動作。
種植、栽培、保護等可以作為揮斤的反義詞,它們表示對植物的種植、栽培和保護,與砍伐和削減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