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白木制的禮器。 南朝 宋 顔延之 《為湘州祭虞舜文》:“咨 堯 授 禹 ,素俎采堂。” 南朝 梁 劉令娴 《祭夫徐敬業文》:“素俎空乾,奠觴徒溢。”《隋書·禮儀志一》:“於是改用素俎,并北郊置四海座。五帝以下,悉用蒲席藁薦,并以素俎。”《通典·禮二》:“ 梁武帝 即位南郊……器以陶匏素俎,席用藁稭。”
"素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或禮儀場合中的器具,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組合義:指未加雕飾、保持原色的祭祀用俎,象征莊重與虔誠。
文化象征
"素俎"體現古代"敬天崇樸"的思想。《禮記·郊特牲》載:"素俎玄酒,以告幽也",強調以質樸器具與清水(玄酒)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反對奢靡。
古代典籍
"素俎陳于鼎西",描述祭祀時素俎與鼎器配合使用的儀軌,體現其在禮制中的固定地位。
段玉裁注"俎"字:"禮俎有飾,素俎無華",明确區分裝飾性俎與素俎的功能差異。
現代辭書
"素俎:未經雕飾的祭器。古代祭祀用以載牲。"
"素俎:素色的俎,祭祀時盛放祭品的器具。"
詳述周代祭祀中素俎的材質(多用棗木、栗木)與陳設規範。
對"特牲饋食禮"中素俎的方位、功能有系統注解。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素俎”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素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其樸素材質和特定功能體現了禮制的嚴謹性。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隋書》《通典》及南朝相關文集。
百弊叢生白話百溢寶钿寶卷卑末笨重鼻塌嘴歪不鹹不淡不遇時抽象藝術大母單比頂少鬥分杜門卻掃二米肺劄棼輪貢舉寡鹄管節古調宏大後皇貨材竟夕盡釋前嫌計思舊大陸機兆老根人家練字六列眉案門鬥木齒能言善道鉛鼎譴讓朅來砌紅堆緑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人定忍順三緻意山鵑詩瓢詩郵稅帖太歲鐵牀同坎退棄問刑官文儀誣冒相陵相帥成風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