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俎的意思、素俎的詳細解釋
素俎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白木制的禮器。 南朝 宋 顔延之 《為湘州祭虞舜文》:“咨 堯 授 禹 ,素俎采堂。” 南朝 梁 劉令娴 《祭夫徐敬業文》:“素俎空乾,奠觴徒溢。”《隋書·禮儀志一》:“於是改用素俎,并北郊置四海座。五帝以下,悉用蒲席藁薦,并以素俎。”《通典·禮二》:“ 梁武帝 即位南郊……器以陶匏素俎,席用藁稭。”
詞語分解
- 素的解釋 素 ù 本色,白色:素服。素絲。 顔色單純,不豔麗:素淨。素淡。素妝。素雅。素描。 潔白的絹:尺素(用綢子寫的信)。 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素質。素養。素性。素友(真誠淳樸的朋友)。 物的基本成分
- 俎的解釋 俎 ǔ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闆:刀俎(刀和砧闆)。 姓。 筆畫數:; 部首:人;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素俎”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1.基本定義
- 素俎指古代祭祀時用以承載牲畜(如牛、羊等)的白木制禮器。“素”意為白色或未經裝飾的木質,“俎”則是祭祀或宴飨時擺放祭品的器具。
2.結構與用途
- 材質:以未經雕飾的素色木材制成,區别于其他可能塗漆或裝飾的禮器,體現祭祀的質樸莊重。
- 功能:用于盛放祭祀用的牲肉,屬于禮儀制度中的重要器物。例如《隋書·禮儀志》提到“素俎”與蒲席、藁薦等搭配使用,凸顯其儀式性。
3.曆史文獻例證
- 南朝宋顔延之《為湘州祭虞舜文》提到“素俎采堂”,梁代劉令娴《祭夫徐敬業文》也有“素俎空乾”的描述,均表明其在祭祀中的實際應用。
- 《通典·禮二》記載梁武帝南郊即位時,“器以陶匏素俎”,進一步說明其與古代禮制的關聯。
4.相關字詞釋義
- 俎:本義為祭祀用的禮器或切肉砧闆(如“刀俎”),後引申為禮儀的象征(如“俎豆”)。
- 素:此處指未經修飾的本色,與“葷”相對,強調簡樸莊重的祭祀氛圍。
“素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其樸素材質和特定功能體現了禮制的嚴謹性。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隋書》《通典》及南朝相關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素俎》的意思
《素俎》是一個典籍名,是指古代祭祀所用的青銅器。它是整個祭器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用于放置祭品。在古代,祭祀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被視為與神靈進行溝通的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素俎》的部首:皿(mǐn)+
《素俎》的總筆畫數:15畫
來源和繁體
《素俎》的來源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文獻,特别是皇家祭祀文獻。繁體字中,素俎的字形為「素」加上「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差别,包括字形和筆畫的順序。以素俎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觜」(zuǐ)加上「皿」(mǐn),總筆畫為17畫。
例句
1. 在古代,祭師用素俎來供奉神靈。
2. 這本典籍中詳細記載了素俎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規範。
組詞
組詞一:素馔、素簿、素志
組詞二:俎豆、殷俎、祭俎
近義詞
祭器、祭器具
反義詞
佩器、佩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