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的代稱。《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王逸 注:“後,後土;皇,皇天也。” 宋 範成大 《峽石鋪》詩:“後皇嘉種不易熟,野草何為攙歲功!” 明 何景明 《雨頌》:“後皇惠鮮,終悔其傷。”
後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後"在古漢語中常指君主或土地之神(如"後土"),《說文解字》釋為"繼體君也";"皇"本義為冠冕輝煌,引申指天神或帝王,《爾雅·釋天》載"皇,君也"。二字連用構成并列結構,特指天地神靈,見于《漢語大詞典》對"後皇"的定義:"天與地的代稱"。
二、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徕服兮",王逸注曰:"後,後土;皇,皇天也",指天地孕育的珍貴橘樹。漢代《白虎通義·號篇》亦有"後皇,天地之總稱"的記載,印證其作為宇宙本體的哲學概念。
三、詞義演變與延伸 唐宋時期詞義發生轉喻,如柳宗元《天對》"後皇之代,誰使革之"中引申為"帝王時代"。清代《骈字類編》收錄該詞時,特别強調其"天地并尊"的禮儀内涵,反映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宇宙觀。
四、現代語言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文獻研究和詩詞化用層面。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古典文學專用詞彙",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神聖性與莊嚴性。
“後皇”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後土”與“皇天”的合稱,即天地的代稱。
源自《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徕服兮。”王逸注解為:“後,後土;皇,皇天也。”。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中,表達對自然或天地的敬稱。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後皇”可指已退位的皇帝或君主,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太上皇”等詞混淆有關。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楚辭》原文或漢典等古籍注釋。
敗親白玉墀本草綱目邊歌比重步欄操翰柴棍撐竿跳高澄朗呈訴赤練蛇傳诏童詞訓大官人大課刁蕭疊漏伏事高壓工業體系歸國華僑禾雉涸濁荒穢滑澾賄串徽腔簡徒劍外嬌鬟津徑禁瘮金翼使楖人軍谘趷蹬蹬狂戆梁端烈火烹油離聲綠營兵摩笄捏事配戶懃勞七澤臞小人蓡入監桑花史家水虎沓岡複嶺讨檄通麤圖國鮝鋪脅服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