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話的意思、白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話的解釋

(1) [ pai-hua ,vernacular Chinese]∶指唐宋以來非常接近口語的一種書面語

白話小說

白話詩

(2) [empty talk]∶謊話;空話

空口說白話

(3) [chat] 〈方〉∶閑談

扯白話

(4) [Cantonese] 〈方〉∶粵語

詳細解釋

(1).空話;沒有根據或不能實現的話。 明 李贽 《初潭集》卷十七“劉伶縱酒放達”評:“不是大話,亦不是白話。”《紅樓夢》第五七回:“ 紫鵑 道:‘你妹妹回 蘇州 家去。’ 寳玉 笑道:‘你又説白話。 蘇州 雖是原籍,因沒了姑父姑母,無人照管,纔就了來的。明年回去找誰?可見是扯謊。’”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你别以為我在跟你說白話,我早已看好了尼姑庵,都跟老尼姑說好了。”

(2).說話;閑聊。《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 王三老 正在門首,同幾個老人家閒坐白話。”《醒世姻緣傳》第四回:“如今他正合一個什麼 周公 在那裡白話。”《花城》1981年第6期:“在您面前,輪不上我白話。”

(3).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 唐 宋 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隻用于通俗文學作品,如 唐 代的變文, 宋 、 元 、 明 、 清 的話本、小說等,及 宋 元 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社會上普遍應用。 瞿秋白 《文藝雜著·荒漠裡》:“‘文學的白話,白話的文學’都還沒有着落。” 胡適 《文學改良刍議》:“自佛書之輸入,譯者以文言不足以達意,故以淺近之文譯之,其體已近白話。” 茅盾 《我走過的道路·文學與政治的交錯》:“譯文很準确,很風趣,又很通俗,是地道的白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話是漢語詞彙系統中具有多重語義層級的特殊概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一、現代白話

指與文言文相對的現代漢語書面語體系,形成于20世紀初"白話文運動"。《漢語語法通史》指出,這種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口語化書面系統,通過胡適、魯迅等先驅者的實踐推廣,最終取代文言文成為主流書面語形式。其典型特征包括使用"的、了、呢"等助詞系統,以及貼近日常口語的句法結構。

二、古代白話

在漢語史範疇特指唐宋以來形成的古白話文獻。《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強調,敦煌變文、宋元話本、《紅樓夢》等作品雖屬古代白話系統,但與當代白話存在詞彙和語法差異。此類文本在漢語演變研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

三、方言語義

作為地域性口語概念,《北京話詞典》記載在北方方言中,"說白話"可引申為"說空話"的貶義用法,如"别淨說白話,拿出真本事來"的常見表達。這種語用差異反映了漢語詞彙在方言層面的語義分化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白話”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1. 現代漢語書面語(相對文言文) 指五四運動後推廣的現代漢語書面表達形式,特點是貼近口語、通俗易懂。例如《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文言文簡練但晦澀,白話文則更利于普及教育。

  2. 粵語方言特稱 在廣東、香港等地區,“白話”特指粵語口語。例如“識聽唔識講”即指能聽懂但不會說粵語的情況,常見于粵港澳地區的語言交流場景。

  3. 口語化表達 日常語境中可指“通俗的大實話”,如:“他說了堆白話,沒實際内容”。此時帶有輕微貶義,暗示缺乏深度或實質性信息。

  4. 文學體裁延伸 宋元時期已有“白話小說”,如《水浒傳》使用接近當時口語的文字創作,與唐代文言傳奇形成對比,體現文學通俗化趨勢。

  5. 特殊用法 佛教典籍中,“白話”指對佛經的通俗講解,如《六祖壇經》用唐代白話記錄惠能語錄,便于傳播禅宗思想。

别人正在浏覽...

把攬八樹卑辭厚禮邊旁船舶慈睦從臾辏積村原短轅獨步春獨木舟二三其節防患未萌飛孛逢辰奮勇争先覆命高架橋供餽光前啓後姑娘兒固實厚坤呼朋引類兼詣矯厲迦真隣陀讦制季節金地驚愕失色峻阪诓設淩毆龍棗蟆子冥眴炰哮疲拙痞子峭坂青飙窮觀溶結賞遇社火詩什霜拳水火不兼容司獄俗事堂食威罰唯妙唯肖無所容心相徽橡子面纖姣下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