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稅帖的意思、稅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稅帖的解釋

舊時官府給予納稅人的納稅憑證。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一:“予裡有僧寺曰 南華 ,藏 楊 李 二氏稅帖,今尚無恙。予觀 行密 所徵産錢,較之 李氏 輕數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稅帖”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稅收制度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稅帖”指舊時官府發放給納稅人的納稅憑證,用于确認已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記載,例如《獨醒雜志》中提到寺院保存的楊、李二氏稅帖,印證了其在稅收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二、曆史淵源

  1. 制度起源:古代稅收征收需通過官方文書确認,稅帖作為法定憑證,具有記錄稅額、稅種及納稅人信息的功能。
  2. 宋代案例:文獻記載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與李氏政權稅帖對比,顯示不同朝代稅負差異,如“所徵産錢較之李氏輕數倍”。

三、字詞解析

四、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提到該詞被引申為“明顯證據或有力證明”的比喻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出現頻率較低,更多保留其原始行政文書含義。

例句參考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藏楊李二氏稅帖,今尚無恙。”()

五、現代關聯

當代雖不再使用紙質稅帖,但其核心功能已演化為電子完稅證明、稅務登記證等現代稅務憑證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稅帖》的意思

《稅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指代稅收相關的文字記錄或文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

《稅帖》的第一個字"稅",是由"禾"和"兌"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2。第二個字"帖",則是由"巾"和"貼"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9。

來源和繁體

《稅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出現于《周禮》一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簡化字運動的推動,繁體字被逐漸淘汰,所以現代漢字中很少使用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稅"字的寫法是比較簡單的。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一個"禾"字,下面則是一個"兌"字。而"帖"字的寫法也相對簡單,由"巾"字放在"貼"字的上部。

例句

1. 公司需要按時向*********提交《稅帖》。

2. 我們需要細心填寫《稅帖》,以免出現錯誤。

3. 他的賬目一目了然,每個月的《稅帖》都非常整齊。

組詞

- 稅收:指國家通過對公民與企業的財産、所得等進行征收的一種費用。

- 帖子:指寫有文字或圖案的紙張或布料。

近義詞

稅單、稅票、納稅單

反義詞

免稅、減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