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稅帖的意思、稅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稅帖的解釋

舊時官府給予納稅人的納稅憑證。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一:“予裡有僧寺曰 南華 ,藏 楊 李 二氏稅帖,今尚無恙。予觀 行密 所徵産錢,較之 李氏 輕數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稅帖是宋代官府頒發給商販的完稅憑證,屬于古代商業稅收文書的一種。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礎釋義

指商人繳納商稅後,由稅務機構發放的完稅證明文件。該憑證需張貼于貨物表面或由商人隨身攜帶,供沿途關卡查驗,避免重複征稅。其性質類似于現代的完稅憑證或免稅證明。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7卷)

二、曆史制度背景

宋代推行"過稅"與"住稅"并行的商稅制度,稅帖是監管跨區域貿易的核心工具。據《宋史·食貨志》載,商販在始發地繳納"住稅"後獲稅帖,憑此在運輸途中可免繳相同稅目,僅需在指定地點核驗。此制度有效簡化了跨州府貿易的征稅流程。

(來源:《宋史·食貨志下八》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實物形态特征

考古發現顯示,稅帖多采用木牌或紙質文書形式,内容包含納稅人姓名、貨物種類、稅額、發放機構及日期,并加蓋官方朱印。例如江西出土的南宋稅帖木牌,明确刻有"經稅訖,沿途驗放"字樣,佐證其通關功能。

(來源:《中國曆代契約粹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下冊宋代卷)

權威文獻參考

  1.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詳析稅帖在商稅征管體系中的作用
  2.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載有稅帖發放流程的州縣案例
  3. 《中國稅收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梳理稅帖從唐宋至明清的演變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

“稅帖”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稅收制度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稅帖”指舊時官府發放給納稅人的納稅憑證,用于确認已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記載,例如《獨醒雜志》中提到寺院保存的楊、李二氏稅帖,印證了其在稅收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二、曆史淵源

  1. 制度起源:古代稅收征收需通過官方文書确認,稅帖作為法定憑證,具有記錄稅額、稅種及納稅人信息的功能。
  2. 宋代案例:文獻記載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與李氏政權稅帖對比,顯示不同朝代稅負差異,如“所徵産錢較之李氏輕數倍”。

三、字詞解析

四、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提到該詞被引申為“明顯證據或有力證明”的比喻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出現頻率較低,更多保留其原始行政文書含義。

例句參考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藏楊李二氏稅帖,今尚無恙。”()

五、現代關聯

當代雖不再使用紙質稅帖,但其核心功能已演化為電子完稅證明、稅務登記證等現代稅務憑證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本形冰銷充虛穿敗楮錠辍已麤淺打落水狗倒收達天的這冬衣遁情放亮犯阙豐筱幹愁敢勇當先高録恒資環遶環域徽纏慧然斛斯謇烈家雀饑僝桔槔烽客中梡嶡揆端老癃練聲領口輪廠論長道短漫種冒失篾簍末陋納福恧恧拍檔前符啟羞興戎入理切情三回九轉三日成魄三十六物山岅沈郁頓挫時利瘦悴疏樸速訟湍波彎犇勿罔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