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利祿名位等的世俗的心志。 北周 庾信 《拟詠懷》詩之一:“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
“俗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受世俗欲望驅使的心态,具體解釋如下:
“俗心”由“俗”(世俗、常人)和“心”(思想、内心)組成,表示人們因受世俗觀念影響,過度追求名利、享樂等物質欲望的心理狀态。這種心态常與道德、原則相悖,導緻人迷失自我。
核心特征
強調對功名利祿、物質享受的執着,如提到“追求利祿名位等的世俗心志”,則指出其“忽視道德和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北周詩人庾信的《拟詠懷》詩:“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通過對比“真氣”(自然本真)與“俗心”,批判功利心态。
使用場景
常用于批評個人或社會風氣,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具體用法,中提到的《拟詠懷》及相關文學解析。
俗心,是指平常人心,也可以理解為世俗之心。它是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常用來形容人們被世俗迷惑、囿于物欲、境界淺薄的心态。
《俗心》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心,它的常用筆畫數為15畫。
《俗心》一詞最早記錄于南朝梁·蕭統《列子注》:“俗心外物紛其目,非常之氣背其耳。”它在古代文獻中的出現頻率較高,表示人們平凡、庸俗的思想感情。
《俗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俗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俗心》在古時候的寫法為「俗腺」。
1. 他的俗心使他放棄了追求真理的機會,隻顧着追求物質享受。
2. 那些追逐名利、紛擾塵世的人都是受俗心驅使。
1. 俗人:指平凡普通、世俗的人。
2. 俗氣:形容風格低俗、缺乏内涵。
3. 俗語:指流傳在民間、通俗通用的語言。
4. 俗世:指世俗、塵世間的世界。
庸俗、凡俗、平凡、凡夫俗子。
清心、悟道、高尚、超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