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背道德綱常。 唐 李公佐 《謝小娥傳》:“如 小娥 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逆道亂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違背道德綱常或社會常規,形容行為不遵循常理、破壞倫理秩序。其核心含義強調對傳統道德和既定規則的背離,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源自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此處通過“謝小娥”的故事,警示世人不可違背倫理綱常。
多用于描述以下行為:
該成語通過“逆”與“亂”的強烈否定,凸顯對道德秩序的維護,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批判反常行為。具體出處和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逆道亂常》是一個成語,意為違背正道、擾亂正常秩序。它形容行為或事物偏離正軌,違反常理。
《逆道亂常》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攵,共有15個筆畫。
《逆道亂常》的源自《孟子·告子下》:“貞觀之治,道不布德,誅求無道,破亂鄉黨,無使虧于國。”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形成。在繁體字中,逆、亂和常的寫法分别為「逆」、「亂」和「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逆的古字形為「」,亂的古字形為「」,常的古字形為「」。
這個劇團采用了一種逆道亂常的表演方式,觀衆們大呼過瘾。
逆行、逆境、逆流、常年、常規、常态
違背正道、背離常理、破壞秩序
遵循正道、遵守常理、維持秩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