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道亂常的意思、逆道亂常的詳細解釋
逆道亂常的解釋
違背道德綱常。 唐 李公佐 《謝小娥傳》:“如 小娥 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詞語分解
- 逆道的解釋 .違背事理。《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 唐 顔真卿 《守政帖》:“吾去歲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時,為千古罪人也。”.指叛逆的行為。《史記·李斯列傳》:“今
- 亂常的解釋 .破杯綱常;違反人倫。 馬王堆 漢 墓帛書《經法·國次》:“變故亂常,擅制更爽。” 晉 摯虞 《思遊賦》:“ 唐 則天而民咨兮, 癸 亂常而感虞。” 隋 王通 《文中子·禮樂》:“子謂 京房
專業解析
逆道亂常,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用于形容嚴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和倫理綱常的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逆道亂常指違背正道、擾亂倫常,形容行為乖張,嚴重違反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和倫理秩序。
核心含義:
- 逆道:違反自然規律或社會正道(如忠孝仁義)。
- 亂常:破壞人倫綱常(如君臣、父子、夫婦之序)。
近義詞:大逆不道、傷風敗俗
反義詞:循規蹈矩、安分守常
二、結構解析
-
語源構成
- 逆:違背,抵觸(《說文解字》:“逆,迎也。關東曰逆”)。
- 道:道德準則或自然規律(《論語·裡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 亂:擾亂,破壞(《尚書·泰誓》:“予有亂臣十人”)。
- 常:倫常綱紀(《管子·幼官》:“明法審數,立常備能”)。
-
語法結構
并列式複合詞,“逆道”與“亂常”互為補充,強調雙重違背。
三、經典出處與用例
-
曆史文獻
- 唐代柳宗元《時令論下》:“逆道亂常,蓋人形器之咎。”
(批判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
- 《周書·文帝紀上》:“(高歡)逆道亂常,謀危社稷。”
(指責篡權悖逆之行)
-
典型語境
- 適用于批判篡位、弑親、背信等極端惡行,如:
“王莽篡漢,逆道亂常,終緻天下共誅。”
“安祿山起兵反唐,逆道亂常,禍亂中原。”
四、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違背正道,破壞綱常。多指背叛倫理道德的極端行為。”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形容行為違背社會公德和倫理規範。”
五、文化内涵
- 倫理批判:反映儒家思想對倫理秩序的維護,如《孟子·滕文公下》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 社會警示:警示世人遵守道德底線,如《朱子語類》:“逆理亂常,天地不容。”
參考文獻
- 柳宗元《柳河東集》,中華書局,2000年。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 《尚書譯注》,李民撰,中華書局,2016年。
- 《孟子正義》,焦循撰,中華書局,2017年。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鍊接,參考文獻僅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逆道亂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違背道德綱常或社會常規,形容行為不遵循常理、破壞倫理秩序。其核心含義強調對傳統道德和既定規則的背離,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2.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此處通過“謝小娥”的故事,警示世人不可違背倫理綱常。
3.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由“逆道”和“亂常”兩個動賓結構組成)。
- 感情色彩:貶義,多用于批評不合情理的行為。
- 常見搭配:作謂語或定語,如“逆道亂常之舉”。
4.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行為:
- 倫理層面:如不孝、背信棄義等違反傳統道德的行為。
- 社會層面:如貪污腐敗、違法亂紀等破壞規則的現象。
5.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逆天違理(強調違背自然規律或天理)。
- 區别:“逆道亂常”更側重倫理綱常,而“逆天違理”偏向客觀規律或天道。
該成語通過“逆”與“亂”的強烈否定,凸顯對道德秩序的維護,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批判反常行為。具體出處和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艾子晻淡兵戎相見插班拆卸長夜飲沉竈産蛙酬據稠庶垂頭喪氣促杵道傍之築道源東使惡言詈辭反間凫公英負冒乖度鬼力鼓劍谷行海軍衙門函蓋充周號子黑鵶鵶禾粟後子活剝生吞鑒世凈辦擠手捏腳九華雲覺心寇鈔辣酥酥了當黧黑琉璃榻眉子硯靡及甯歌逆喻旁鄉配曲破白破折洽汗乾白且字虬箭市鈔市值宿工突秃枉道事人猬鋒螗斧威折遐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