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取得資財或某種力量的幫助。《蘇氏演義》卷上引 漢 東方朔 《神異經》:“若狼為巨獸或獵人逐之而逸,即狽墜於地,不能取濟,遂為衆工所獲。”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鹽商利歸於己,無物不取,或從賒貸升鬥,約以時熟填還。用此取濟,兩得其便。”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以草茅設學常少數,而資財又不足以取濟。”
“取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拼音為qǔ jì,核心含義是“取得資財或某種力量的幫助”。該詞常出現在曆史文獻中,強調通過外部資源或助力達成目的。
古代文獻用例:
現代用法示例:
“取濟”屬曆史詞彙,適用于分析古文或特定學術研究。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代(資財、人力或其他助力)。現代交流中推薦使用更通用的近義詞,以确保表達清晰。
取濟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尋求援助、幫助、救濟的行為。
取濟的部首是取,共有3個筆畫。
取濟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取自《論語·學而篇》,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不亦取濟乎”即為該詞的來源。
繁體字為「取濟」。
在古代漢字中,取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取的寫法為「訖」,而濟的寫法為「濟」。
1. 我們應該互相取濟,共同度過困難的時光。
2. 面臨自然災害,受災民衆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取濟。
取濟一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詞組,如:
1. 取濟幫助
2. 取濟援助
3. 取濟救助
取濟的近義詞有:救助、扶助、援助、幫助。
取濟的反義詞有:遷怒、置之不理、置之不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