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考慮,仔細籌劃。 清 林則徐 《報告抵粵日期并體察洋面堵截趸船情形折》:“拟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 虎門 、 澳門 等處,與水師提臣 關天培 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
“通計熟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tōng jì shú chóu,意為“全面考慮,仔細籌劃”。該詞強調在決策或行動前進行周密的思考和規劃。
出處與背景
出自清代林則徐的《報告抵粵日期并體察洋面堵截趸船情形折》。文中提到,林則徐與關天培在虎門、澳門等地考察時,需“相機度勢,通計熟籌”,以制定應對策略。
結構與用法
應用場景
適用于需要強調全面分析和審慎規劃的情境,如政策制定、項目管理或曆史研究等。例如:“企業拓展市場前,管理層應通計熟籌,評估潛在風險。”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謀略與細緻思考的重視,至今仍適用于強調周密策劃的語境。
通計熟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辦事能夠周詳得當,計劃周密,事情能夠順利進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竹(⺮)和米(米),總計共有12個筆畫。
來源:《通計熟籌》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杜牧的《綽妒離》中有一句“請将通計熟籌與君時”,這是該成語最早的記錄。
繁體:《通計熟籌》的繁體寫法為「通計熟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通計熟籌》這個成語的寫法并不固定。因為字形的演變和書寫的習慣不同,有時候可以見到「通計絮籌」等不同的形式。
例句:他在準備考試之前通計熟籌,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複習方法,所以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組詞:通行無阻、計較斤兩、熟視無睹、籌碼、籌劃
近義詞:周詳無漏、計畫周密、步步為營
反義詞:草率從事、計劃不周、毫無準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