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沆瀁的意思、沆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沆瀁的解釋

(1).水廣闊貌。 晉 左思 《吳都賦》:“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測其深,莫究其廣。”《文選·郭璞<江賦>》:“極望數百,沆瀁皛溔。” 李善 注:“沆瀁,廣大之貌。”亦指廣闊的水面。 清 錢謙益 《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贈副都禦史梅公神道碑銘》:“譬彼驕人, 天吳 罔象,鼓舞相磓,不越沆瀁。”

(2).猶蕩漾。飄蕩起伏。《文選·江淹<雜體詩·效阮籍“詠懷”>》:“飄飄可終年,沆瀁安是非?” 李善 注:“《莊子》曰:‘飄飄蒿下,沆瀁海上,逍遙一也。’”

(3).猶蕩漾。水波微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呂鄉筠》:“﹝老人﹞抽笛吹三聲,湖上風動,波濤沆瀁,魚鼈跳噴。”

(4).猶蕩漾。隨風擺動。 宋 朱熹 《秋懷》詩之二:“寂歷候蟲悲,沆瀁碧草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沆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疊韻聯綿詞,讀作hàng yǎng,主要用于描繪水勢浩渺、無邊無際的自然景象。其核心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水體形态特征

該詞特指水面廣闊無垠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水廣闊無涯貌"。在具體語境中既可指代湖泊海洋的宏觀景象,如王逸《九思·哀歲》中"望溪兮滃郁,熊罴兮呴嗥"句,李善注引漢應劭《漢書注》即用"沆瀁"形容溪水深廣之态;亦可引申為水波蕩漾的動态美,《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其包含"水波動蕩"的意象。

二、文學審美意象

在文學創作中,"沆瀁"常被用作意境營造的載體。晉代文學家左思《吳都賦》中"澒溶沆瀁,莫測其深"的表述,通過該詞構建出神秘深邃的水域空間,這類用法在《昭明文選》等典籍中多有體現。明代劉基《述志賦》"頫浩漾之沆瀁兮,仰穹窿之蒼蒼"的描寫,則展現了該詞在營造天地交融意境中的獨特表現力。

三、哲學象征意蘊

從道家思想角度分析,該詞被賦予形而上的哲學内涵。清人王夫之《楚辭通釋》在注解《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瀁兮"時,将"沆瀁"釋為"北方夜半氣",這種解釋源自《莊子·逍遙遊》"禦六氣之辯"的哲學體系,使詞語超越了具象描述層面。王力《古漢語字典》也指出,此類用法體現了漢語詞彙在哲學抽象層面的延伸特性。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沆瀁”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水流湍急、聲勢浩大的狀态,常用于形容河流、瀑布等水勢的澎湃與壯闊。例如:“江水沆瀁,奔騰不息”。

  2. 引申含義

    • 水廣闊貌:形容水域遼闊無邊,如“湖面沆瀁,一望無際”。
    • 水波蕩漾:既可指水波輕微起伏(如“微風拂過,池水沆瀁”),也可形容隨風飄蕩的意象(如“輕舟沆瀁于碧波間”)。
    • 比喻氣勢宏大:引申為聲音、氣勢的宏大磅礴,如“鐘聲沆瀁,響徹雲霄”。
  3. 結構與發音
    由“沆”(形容水流湍急)和“瀁”(表示急速流動或蕩漾)組合而成,發音為hāng yǎng(或方言中讀作hàng yàng)。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古風語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查字典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喙本月辯麗裱畫匠擘面不周山騁足車轍馬迹螭頭柱蟲沙猿鶴充溢垂手人打橫誕昭雕辇動嚲東坡居士頓口無言多禮蛾揚廢飾風緩苟欲閨彥何在乎鴻陂宏休虎嘯風生狡詭錦塍荊革境象九夫九孔螺瘠亡看破空侶梁苑戀戰聯綴録事陸軸咆咻膨脹遷滞奇花名卉輕氣球神君沈溺身在曹營心在漢私褚睢睢逃學窪坎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蛙怒踒踻五博汙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