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稱遠祖的配偶。《國語·周語下》:“我皇妣 大姜 之姪, 伯陵 之後, 逄公 之所憑神也。”
(2).對亡母的敬稱。《禮記·曲禮下》:“祭……母曰皇妣。”《後漢書·安帝紀》:“皇妣 左氏 曰 孝德皇後 。” 宋 歐陽修 《泷岡阡表》:“皇妣累封 越國太夫人 。”
“皇妣”是古代漢語中的敬稱,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對亡母的尊稱
源自《禮記·曲禮下》中“祭……母曰皇妣”,指在祭祀或碑文中對已故母親的敬稱。例如宋代歐陽修在《泷岡阡表》中稱其母為“皇妣”。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尤其用于彰顯亡母的尊貴身份。
指遠祖的配偶
見于《國語·周語下》,如“我皇妣大姜之姪”,意為對遠祖妻子的尊稱,通常用于追溯家族先祖時提及女性祖先。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詞,避免混淆曆史含義。
《皇妣》是漢語詞彙,用來形容皇帝的母親。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宮廷文化,用來表示皇後的母親。
《皇妣》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皇(王字旁)和妣(女字旁)。
《皇妣》這個詞共有10筆。
《皇妣》這個詞在古代常被使用,主要出現在宮廷語言和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皇帝母親的尊貴地位。
現代繁體字寫作「皇妃」。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皇妣》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皇:
皇字的上方有一個「工」字形狀的部分,下方為一橫,表示為天子的尊貴地位。
妣:
妣字的上邊以「女」字旁形狀的部分為頭,下方為長短不一的幾筆,表示為婦女的意思。
皇妣在古代宮廷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皇後、皇妃、皇子、皇族
皇太後、皇後娘娘
庶妃、庶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