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搔背的意思、搔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搔背的解釋

以指甲搔脊背。 漢 桓寬 《鹽鐵論·利議》:“不知趨舍之宜、時世之變,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 唐 杜甫 《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令兒快搔背,脫我頭上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搔背

搔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動詞“搔”與名詞“背”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用手指或工具輕刮、抓撓背部以緩解癢感的動作。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文化背景分述: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搔(sāo)

    • 字形:從“手”(扌),表示與手部動作相關;“蚤”為聲旁,兼表跳蚤叮咬引發瘙癢之意。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刮也”,即用指甲或器物輕刮皮膚。
    • 例證:漢代劉熙《釋名·釋姿容》:“搔,鈔也,鈔取發也。”引申為抓撓止癢。
  2. 背(bèi)

    • 字形:從“肉”(月),表示身體部位;“北”為聲旁。
    • 本義:《說文解字》稱“背,脊也”,指人體自肩至腰的後側部分。

二、詞義與用法

  1. 基本詞義

    搔背即通過抓撓背部緩解瘙癢不適,常見于日常對話與文學描寫。

    • 例:白居易《沐浴》詩:“老色頭鬓白,病形支體虛。衣寬有剩帶,發少不勝梳……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二十已來衰,暗覺老味初。夜沐早梳頭,窗明秋鏡曉。搔背驚黃绶,開軒引白雲。”此處“搔背”生動刻畫沐浴後抓癢的閑適場景。
  2. 引申義與文化象征

    • 解決表面問題:衍生出“隔靴搔背”(或“隔靴搔癢”)的成語,比喻未能觸及本質的無效措施。
    • 典故:《五燈會元》卷八:“(康山契穩禅師)曰:‘恁麼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暗喻未達要害。

三、醫學與民俗關聯

  1. 生理需求

    背部因神經分布較少,自主抓撓困難,故需借助工具(如“搔背爪”,俗稱“不求人”)。

    • 文獻:宋代《東京夢華錄》載市集售“竹搔背”,印證其生活實用性。
  2. 養生傳統

    中醫認為背部為督脈與膀胱經所過,適度抓撓可疏通經絡,但過度用力易損皮膚。


四、近義詞辨析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釋“搔”“背”字形本義。
  2. 劉熙《釋名·釋姿容》對“搔”的聲訓解析。
  3. 白居易《沐浴》詩收錄于《全唐詩》卷四百五十三。
  4. 《五燈會元》卷八“隔靴搔癢”公案(中華書局1984年版)。
  5. 《東京夢華錄》卷三“諸色雜賣”載宋代生活用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搔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漢代《鹽鐵論·利議》中比喻“不得要領”:“如膝癢而搔背”。
    • 唐代杜甫《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令兒快搔背,脫我頭上簪”。
    • 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提到“麻姑搔背指爪輕”,形容動作輕柔。
  2. 實際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背部發癢而無法自行觸及,需他人幫助的動作,如“搔癢工具”的别稱“不求人”即源于此需求。

三、相關延伸

四、注意

部分網絡釋義提到“象征功勞被認可”(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鹽鐵論》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擦膀艾壯唵噆辯口利辭畢氣豺漆腸衣重采大城市澹冶頂蟲短訓班惡言詈辭反經合義風飇豐上削下綱法高當鋪顧眄過風過屋骨托核計橫眸鲎帆淮王還将有唿哨踐校交杯角門嘉偶假推岌峨解囊相助節朔競心賴纏朗詠梁丘淩夷蠻子木獸撲燈蛾契厚羣情遶圍人奴日頭煽誘蛇網草遂失塌棵菜土難畏懷杇刀五潢香桃仙鼠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