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休養生息。《書·仲虺之诰》“後來其蘇” 孔 傳:“待我君來,其可蘇息。” 唐 姚合 《聞魏州破賊》詩:“生靈蘇息到 元和 ,上将功成自執戈。”《明史·李賢傳》:“帝用其言,四方得蘇息。” 楊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事至今日,尚欲求蘇息於恐怖政府之下,諸君,諸君,吾則安能忍而與此終古歟?”
(2).複活;蘇醒。《三國志·魏志·杜襲傳》“祖父 根 ,著名前世” 裴松之 注引《先賢行狀》:“誅訖,車載城外, 根 以撲輕得蘇息,遂閉目不動搖。” 唐 杜甫 《喜雨》詩:“穀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提狐置室中,俟其蘇息,送至曠野,縱之去。”
(3).猶休息。 三國 魏 嵇康 《難自然好學論》:“操筆執觚,足容蘇息。”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七:“吾軍方自遠來,曾未蘇息。” 許地山 《危巢墜簡·春桃》:“她每天的疲勞就是這樣含着一點微笑,在小油燈底閃爍中,漸次得着蘇息。”
謂更生,恢複。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序:“獨6*夫既除,蒼生甦息。” 元 耶律楚材 《用萬松老人韻作十詩寄鄭景賢》之三:“絶後重甦息,飛花枯木林。” 鄧溥 《得大我書聞其歸自柏林喜而不寐》詩:“病體居然得甦息,故人無恙慰心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蘇息漢語 快速查詢。
“蘇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面的解釋:
休養生息
指通過減輕負擔或停止勞役使民衆得到恢複,常用于政治或社會層面。例如《尚書·仲虺之诰》中“待我君來,其可蘇息”,以及《明史》記載的“四方得蘇息”,均強調治理者采取措施讓百姓得以喘息和恢複。
複活/蘇醒
多用于描述生命體從瀕死或昏迷狀态恢複生機。如《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杜根“以撲輕得蘇息”,清代紀昀的筆記中也有狐狸被救後“蘇息”的記載。
短暫休息
與日常“休息”近義,但更強調短暫的歇息。如嵇康《難自然好學論》中“操筆執觚,足容蘇息”,現代作家許地山亦用此詞描述疲勞後的緩解。
恢複或更生
指事物從衰敗中重新振作,如杜甫詩句“穀根小蘇息”,或南朝鮑照詩中草木“蘇息遇陽春”的比喻。
近義詞:停歇、休憩、複蘇(參考、)。
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側重點,例如政治文獻多指休養生息,文學描述則常見蘇醒或恢複之意。
蘇息(sū xī)是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蘇”是一個獨立的字,而“息”則是一個獨立的字。下面分别來探讨這兩個字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蘇”字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它的總筆畫數是8。這個字最早源于古代文字,其形狀像是草木的形态。在繁體字中,“蘇”字的形态保持不變。
“息”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0。這個字最早源于古代文字,它的形狀描繪了一個正常呼吸的人。在繁體字中,這個字的形态是“息”。
“蘇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哲學思想,它強調保持内心的平靜與甯靜。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蘇息”常常用作詩歌或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表示人們在清靜環境下的放松與平衡。
以下是一些使用“蘇息”一詞的例句:
1. 忙碌的工作之後,我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來蘇息。
2.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很難找到時間來蘇息心靈。
3. 大自然的美景令我感到甯靜,我在這裡可以完全蘇息。
與“蘇息”相關的組詞有:
1. 安蘇:安靜休息。
2. 補蘇:重新恢複體力和精神。
3. 間蘇:暫時的休息。
近義詞:放松、休憩、平靜。
反義詞:勞累、疲倦、忙碌。
以上就是關于“蘇息”的解釋,包括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