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的意思、恒山的詳細解釋
恒山的解釋
(1).山名。五嶽中的北嶽。主峰在今 河北省 曲陽縣 西北。《書·禹貢》:“ 太行 恆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恆山 為北嶽,在中山上, 曲陽縣 西北。”
(2).曆代王朝皆祀北嶽于 曲陽 。 明 定 山西 渾源 之 玄嶽 為 恒山 。 清 雍正 十七年改于 渾源 行嶽祭。參閱《清通典·禮四》。
詞語分解
- 恒的解釋 恒 é 持久:恒心。恒久。恒定。恒齒。永恒。恒星。恒溫。 經常的,普通的:恒言。 姓。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專業解析
恒山是中國五嶽之一,屬傳統地理與文化專名,其釋義需結合詞典定義、地理特征及文化内涵綜合闡釋:
一、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恒山”指代特定山脈名稱,具雙重含義:
- 山名專稱:特指中國山西省東北部的大行山脈支系,主峰天峰嶺位于渾源縣,海拔2016.1米,為五嶽中的“北嶽”。
- 文化符號:引申為“北方之嶽”的象征,承載祭祀、道教聖地等文化意義,如《周禮·職方氏》載“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
二、地理特征
恒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250公裡,以“險峻”著稱:
- 地質構造:屬斷層山,岩層以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為主,經風化形成陡峭絕壁。
- 标志景觀:懸空寺為代表性人文奇觀,依崖壁懸建,體現“奇、懸、巧”的建築特色,被《時代周刊》列為“世界十大危險建築”之一。
三、文化内涵
恒山在傳統文化中具多重象征:
- 五嶽祭祀體系:自漢代被列為北嶽,曆代帝王在此舉行封禅、祭祀儀式,如清代祭祀典禮固定于渾源舉行。
- 道教聖地:道教尊為“第五小洞天”,現存朝殿、會仙府等道觀,傳說張果老于此修行。
- 軍事要塞:雁門關、平型關等關隘依山而建,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塞北咽喉”之稱。
四、當代價值
- 文化遺産:1982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懸空寺、恒山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生态資源:保護區内有豹、褐馬雞等珍稀物種,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
- 旅遊标識:山西文旅廳将其定位為“中華北嶽”,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4年度報告)。
參考來源:
- 《中國國家地理·山西篇》(地質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恒山”詞條
- 山西省文物局《恒山古建築群保護規劃》
- 《雲笈七籤·洞天福地部》
網絡擴展解釋
恒山是中國五嶽之一,具有地理、曆史及文化的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地理概況
-
狹義與廣義
- 狹義:指“北嶽恒山”,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裡處,主峰天峰嶺海拔約2016.8米,以險峻山勢和道教文化聞名。
- 廣義:指橫跨山西、河北的恒山山脈,全長近300公裡,最高峰為饅頭山(海拔2426米),是桑幹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
自然特征
恒山有108峰,以東北-西南走向延伸,主峰天峰嶺被稱為“人天北柱”,景區以奇石、古樹和壯麗景色著稱。
二、曆史沿革
- 五嶽地位:舜帝巡狩時封恒山為北嶽,明末清初正式确立為五嶽之一。
- 祭祀變遷:清代以前,北嶽祭祀主要在河北曲陽;清初移至渾源恒山。
三、文化意義
- 軍事要塞
山間有雁門關、平型關等古代關隘,是塞外通往中原的咽喉,曆史上為兵家必争之地。
- 道教聖地
道教活動始于西漢,北魏後興盛,成為全真派重要道場。
- 文學比喻
在成語中象征“永恒不變”,用于形容穩定、持久的事物或品質。
四、其他說明
- 名稱演變:古稱玄武山、崞山等,主峰在不同文獻中亦稱玄武峰或天峰嶺。
- 現代價值:山脈蘊含煤、鐵資源,是山西省東北部礦産主産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搜狗百科或山西旅遊資料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必躬必親察覈長方體朝晝成奸嗔責持螯把酒籌墊廚帳爨濯促脈诋娸洞洞灟灟杜裡翻漿風戾分絶浮戾嘎支骾讦孤彴合朔鶴魚烘晴紅雨花粉錢靜簡舊派馂饔課卷擽合涼吹奁田靈徒梨霜内喪漂漚潛修七寶粥輕蔑侵驅淇衛奇友群體揉輻三霄上好下甚少小無猜聲烈市秤收賄俗材陶铄天陛挺出挺硬脫手彈丸纖理稀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