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三藐三菩提 ”。
“三藐”是佛教術語,源自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譯,為“三藐三菩提”的簡稱,意為“無上正等正覺”,指佛陀證悟的最高智慧。以下是詳細解釋:
佛教核心概念
“三藐三菩提”是佛經中的核心詞彙,指佛陀通過修行達到的圓滿覺悟狀态,包含“無上”(最高)、“正等”(普遍)、“正覺”(覺悟)三層含義。
示例: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到“當證三菩提”,即指通過修行獲得此智慧。
語境用法
相關誤解辨析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三藐”拆解為“三”表數量、“藐”表輕蔑,解釋為“言辭輕薄”。但此說法缺乏權威佛典支持,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采用。
“三藐”的規範解釋應圍繞佛教術語展開,指代佛陀證悟的至高智慧。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大般若經》等經典或權威佛學詞典。
《三藐》(sān m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某種事物或者情況非常微小、微不足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藐》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三藐》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三”是數字,表示數量為三,而“藐”是一個漢字,意為微小。合在一起表示某種事物或情況非常微小。
《三藐》的繁體寫法為「三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三藐》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形,不過其意義和現代寫法保持一緻。
1. 他的貢獻在曆史長河中不過是三藐之物。
2. 這個問題對于專業人士來說,實際上是三藐可忽略的。
三藐之地、三毛流浪記、三顧茅廬、藐視、藐棄
微不足道、微不可聞、無足輕重
重要、重大、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