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校的意思、比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校的解釋

(1).考核;考校。《國語·齊語》:“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 韋昭 注:“比,比方也;校,考合也。謂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北史·張彜傳》:“ 孝文 比校天下人戶,最為大州。”

(2).比較、辨别兩種以上同類事物的異同或高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觀人圍棊,局壞, 粲 覆之。棊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全唐詩》卷八七八載《吏部謠》:“三人相比校,莫賀 咄骨渾 。” 唐 盧仝 《憶金鵝山沉山人》詩之二:“試自比校得仙者,也應合得天上行。”

(3).考訂校正。《北齊書·文苑傳·樊遜》:“臣 向 書、長水校尉臣 參 書,太史公、太常博士書、中外書合若幹本以相比校,然後殺青。”

(4).比試;較量。 宋 司馬光 《乞罷保甲狀》:“昔一人闕額,有二人以上争投者,即委本縣令尉選武藝高強者充;或武藝衰退者,許佗人指名與之比校,若武藝勝於舊者,即令充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校"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複合詞結構,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古代典籍的用法。《漢語大詞典》指出"比"本義為并列、較量,如《周禮》中"比其小大"即指事物間的對比;"校"則包含考核、核對之意,《說文解字》釋作"木囚也",後引申為較量核查。二者複合後構成"比校",在《古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較量高低,考校優劣",常用于古籍中表示事物間的細緻比較,如《後漢書》載"比校勤惰"即考核工作成效。

現代漢語中該詞的使用範圍有所收窄,多保留在學術考據領域。《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注明其作為書面語的特性,常見于文獻比對、版本校勘等專業場景,如"比校不同古籍的異文"即指文本差異的精密核查。在語義演變層面,《漢字源流精解》分析其從具象較量到抽象對比的發展脈絡,強調該詞承載的中華文化"格物緻知"思維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比校”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1. 考核、考校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審查評估。例如《國語·齊語》記載“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意為召集鄉老,考核百姓中有德才的人。北魏時期《北史·張彜傳》提到“孝文比校天下人戶”,即通過考核戶籍管理人口。

2. 比較、辨别異同
強調通過對比分析事物差異。如《三國志》描述王粲複盤棋局時“用相比校,不誤一道”,指通過比較複原棋局。唐代盧仝詩句“試自比校得仙者”也體現此用法。

3. 考訂校正
多用于文獻整理,如《北齊書》記載樊遜校書時“以相比校,然後殺青”,指通過校對不同版本确定最終内容。

4. 比試、較量
含競争意味,如宋代司馬光《乞罷保甲狀》提到武藝選拔時“許佗人指名與之比校”,即允許他人挑戰較量。

讀音說明:
多數文獻注音為bǐ xiào(如、5、7),少數注bǐ jiào,可能因古音演變或方言差異導緻。現代使用中建議以bǐ xiào為主。

使用提示:該詞屬古漢語,現代語境中多被“比較”“考核”等替代,需注意結合古籍原文理解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霭峰拜衮年暴恣标準件蹩腳不解之仇采禮踩麯柴抟懲忿窒欲創匠春帖子詞撢稽大宗師愕異翻變法自君出非對抗性矛盾豐功偉業該放概覽寒風刺骨花香鳥語化行花磚吉旦解悶摳索狂宕誇羨枯餅羸露連天露雞拿鬥蹑影藏形弄童裒責竅隙齊疾謦談磬子親累乳粟三尺青蛇擅讓省約什面時器使眼色稅戶燙傷逃會田灋田市投绂微言相反相成庠士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