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核;考校。《國語·齊語》:“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 韋昭 注:“比,比方也;校,考合也。謂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北史·張彜傳》:“ 孝文 比校天下人戶,最為大州。”
(2).比較、辨别兩種以上同類事物的異同或高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觀人圍棊,局壞, 粲 覆之。棊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全唐詩》卷八七八載《吏部謠》:“三人相比校,莫賀 咄骨渾 。” 唐 盧仝 《憶金鵝山沉山人》詩之二:“試自比校得仙者,也應合得天上行。”
(3).考訂校正。《北齊書·文苑傳·樊遜》:“臣 向 書、長水校尉臣 參 書,太史公、太常博士書、中外書合若幹本以相比校,然後殺青。”
(4).比試;較量。 宋 司馬光 《乞罷保甲狀》:“昔一人闕額,有二人以上争投者,即委本縣令尉選武藝高強者充;或武藝衰退者,許佗人指名與之比校,若武藝勝於舊者,即令充替。”
“比校”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1. 考核、考校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審查評估。例如《國語·齊語》記載“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意為召集鄉老,考核百姓中有德才的人。北魏時期《北史·張彜傳》提到“孝文比校天下人戶”,即通過考核戶籍管理人口。
2. 比較、辨别異同
強調通過對比分析事物差異。如《三國志》描述王粲複盤棋局時“用相比校,不誤一道”,指通過比較複原棋局。唐代盧仝詩句“試自比校得仙者”也體現此用法。
3. 考訂校正
多用于文獻整理,如《北齊書》記載樊遜校書時“以相比校,然後殺青”,指通過校對不同版本确定最終内容。
4. 比試、較量
含競争意味,如宋代司馬光《乞罷保甲狀》提到武藝選拔時“許佗人指名與之比校”,即允許他人挑戰較量。
讀音說明:
多數文獻注音為bǐ xiào(如、5、7),少數注bǐ jiào,可能因古音演變或方言差異導緻。現代使用中建議以bǐ xiào為主。
使用提示:該詞屬古漢語,現代語境中多被“比較”“考核”等替代,需注意結合古籍原文理解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