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黴雨的意思、黴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黴雨的解釋

即梅雨

詳細解釋

梅雨。黃梅季節下的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雨水》:“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 清 曹寅 《雨阻不得入城和梅岑》:“黴雨疎還密,黴天暗復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黴雨,又稱“梅雨”,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特有的氣候現象,指每年初夏(通常為6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長江中下遊流域、江淮地區以及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出現的持續陰雨天氣。其名稱來源及詳細釋義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與詞源

  1. 字義解析

    • 黴:本義指因潮濕而生的黴菌。《說文解字》釋為“物中久雨青黑”,引申為因濕腐壞。
    • 雨:自然降水現象。

      合稱“黴雨”,直指雨季潮濕多雨導緻物品易發黴的特性。

  2. 别稱關聯

    因恰逢江南梅子成熟期,故又稱“梅雨”。宋代陳岩肖《庚溪詩話》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


二、氣象特征與成因

  1. 時間與範圍

    集中于每年6-7月,覆蓋中國江淮流域(如江蘇、浙江、安徽)、日本本州島及韓國南部。2025年黴雨季預計為6月10日至7月15日(參考中國氣象局曆史數據)。

  2. 氣候成因

    由冷暖空氣對峙形成:

    •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輸送暖濕氣流;
    • 北方冷空氣殘餘勢力南下,在江淮流域形成準靜止鋒,導緻長時間降雨(中國氣象局,2025年氣候展望報告)。

三、文化與社會影響

  1. 生活影響

    濕度達80%以上,衣物、食品易黴變,古代文獻稱“黴天”。《本草綱目》提及梅雨季需防“黴濕緻病”,民間衍生出晾曬習俗(“曬黴”)。

  2. 文學意象

    唐代柳宗元《梅雨》詩雲:“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以雨喻愁緒;宋代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亦成經典意象。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春末夏初的連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成熟,故也稱梅雨。”

  2. 《辭海》(第七版)

    補充:“黴雨期濕度大、日照少,易緻物品黴爛,農業需防病蟲害。”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

    詳述其與東亞季風環流的關系,強調其對水稻種植的雙重影響(促生長但易誘發病害)。


五、科學應對建議


來源:釋義綜合自《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氣象數據援引中國氣象局(CMA)及日本氣象廳(JMA)曆史統計;文化文獻參考《中國古典文學意象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黴雨”是中國南方地區對“梅雨”的别稱,指每年6-7月因氣候特征形成的持續陰雨天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名稱由來
    因該時期江南梅子成熟,故稱“梅雨”;同時由于空氣濕度極高(相對濕度達80%以上),衣物、器物易發黴,因此也被稱為“黴雨”。兩種寫法在古籍中均有記載,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到“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

  2. 氣候特征
    發生于初夏季節(多為芒種至小暑期間),表現為大範圍連續陰雨或暴雨,常伴隨高溫悶熱天氣。這種天氣由北方冷空氣與太平洋暖濕氣流形成的準靜止鋒導緻。

  3. 地域範圍
    主要影響中國長江中下遊、台灣地區,以及日本中南部和韓國南部。以江淮流域為例,梅雨期通常持續20-30天,年均降雨量約200-400毫米。

  4. 文化關聯
    古代文獻中常用“黃梅雨”指代此現象,如唐代柳宗元詩句“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清代曹寅詩句“黴雨疎還密,黴天暗復明”也直接描述了這種天氣特征。

注:如需了解梅雨與台風等其他天氣系統的關系,可查看氣象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飽和溶液采葛操場岑崿棎子大務牒雲督治放燈紛紛擁擁封資修高厲拱北苟異關合華奢恢肆幵零驕慢矯易街談巷說積風捐館沮膽可憐蟲樂人煉丹良嫔零錢曆日馬鄧麽陋孟戲嫫母鵬翥片簡飄電平明葡萄牙七字譜曲逆饒本日堙月塞濡鹈騷文上天韶麗牲镬時憲術石蟹世尊蜀都束上起下死生契闊笤帚绨衣頭鵞燕屯壘微生物心非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