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梅雨
梅雨。黃梅季節下的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雨水》:“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 清 曹寅 《雨阻不得入城和梅岑》:“黴雨疎還密,黴天暗復明。”
“黴雨”是中國南方地區對“梅雨”的别稱,指每年6-7月因氣候特征形成的持續陰雨天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名稱由來
因該時期江南梅子成熟,故稱“梅雨”;同時由于空氣濕度極高(相對濕度達80%以上),衣物、器物易發黴,因此也被稱為“黴雨”。兩種寫法在古籍中均有記載,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到“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
氣候特征
發生于初夏季節(多為芒種至小暑期間),表現為大範圍連續陰雨或暴雨,常伴隨高溫悶熱天氣。這種天氣由北方冷空氣與太平洋暖濕氣流形成的準靜止鋒導緻。
地域範圍
主要影響中國長江中下遊、台灣地區,以及日本中南部和韓國南部。以江淮流域為例,梅雨期通常持續20-30天,年均降雨量約200-400毫米。
文化關聯
古代文獻中常用“黃梅雨”指代此現象,如唐代柳宗元詩句“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清代曹寅詩句“黴雨疎還密,黴天暗復明”也直接描述了這種天氣特征。
注:如需了解梅雨與台風等其他天氣系統的關系,可查看氣象專業資料。
黴雨,是指降落時有黴菌孢子的雨水。這種雨水會給植物、食品等帶來一定的污染。
黴雨的拆分部首為雨和黴,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8畫和10畫。
黴雨一詞最早可追溯到《風土記·韓之棠植物志》一書中。
黴雨的繁體字為「黴雨」。
古時候漢字寫作「黴雨」,形狀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這幾天的黴雨讓蔬菜的新鮮度大大下降。
2. 孩子們在黴雨中戴着雨衣前往學校。
降雨、冰雨、暴雨、小雨、雨滴、下雪、打雷
黴菌雨
晴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