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絕。《北齊書·神武帝紀下》:“臣若不盡誠竭節,敢負陛下,則使身受天殃,子孫殄絶。”《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不知如何罪業,遂至殄絶祖宗之祀?”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夫 中國 在昔,本尚物質而疾天才矣,先王之澤,日以殄絶,逮蒙外力,乃退然不可自存。”
“殄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殄絕”意為滅絕、徹底斷絕,強調事物或現象的完全消失或終止。該詞由“殄”和“絕”兩個同義字組成,均含“盡、滅”之意,疊加使用加強語氣。
多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消亡,如文化、宗族、制度等,例如: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說文解字》等字源工具書進一步探究。
殄絕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徹底消滅、毀滅到最後一點。它常常用來形容某種事物被毀滅得無法複原,或某個群體被完全消滅。
殄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殳(shū)和歹(dǎi)。總共有12畫。
殄一詞最早見于《文選·和仲長孺集·平原君之詩》。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一些漢字被繁化,因此殄的繁體形式為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殄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上方沒有“點”,而是畫上一個斤字形狀的部分。
1. 戰争殄絕了那個古老文明的繁榮。
2. 這場災難幾乎殄絕了整個村莊。
3. 無情的時間把青春歲月殄絕。
殄絕可以組成一些詞語,如:殄猛(徹底消滅)、殄滅(徹底毀滅)、殄病(使病情惡化)等。
1. 滅絕:形容消滅到最後一點,毀滅殆盡。
2. 消亡:指人或物徹底滅亡、不存在。
3. 破滅:形容夢想、希望或計劃因外界原因無法實現或破裂。
1. 繁榮:指事物興旺、繁盛的狀态,與殄絕相對。
2. 興盛:形容事物繁榮昌盛,與殄絕相反。
3. 存在:指事物存在于某個空間和時間,與殄絕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