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休养生息。《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 孔 传:“待我君来,其可苏息。” 唐 姚合 《闻魏州破贼》诗:“生灵苏息到 元和 ,上将功成自执戈。”《明史·李贤传》:“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杨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事至今日,尚欲求苏息於恐怖政府之下,诸君,诸君,吾则安能忍而与此终古歟?”
(2).复活;苏醒。《三国志·魏志·杜袭传》“祖父 根 ,著名前世” 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诛讫,车载城外, 根 以扑轻得苏息,遂闭目不动摇。” 唐 杜甫 《喜雨》诗:“穀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提狐置室中,俟其苏息,送至旷野,纵之去。”
(3).犹休息。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操笔执觚,足容苏息。”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吾军方自远来,曾未苏息。” 许地山 《危巢坠简·春桃》:“她每天的疲劳就是这样含着一点微笑,在小油灯底闪烁中,渐次得着苏息。”
谓更生,恢复。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独6*夫既除,苍生甦息。” 元 耶律楚材 《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之三:“絶后重甦息,飞花枯木林。” 邓溥 《得大我书闻其归自柏林喜而不寐》诗:“病体居然得甦息,故人无恙慰心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苏息汉语 快速查询。
苏息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休息;休养生息
指从疲劳或困境中恢复体力或元气。例如:“战后百姓需要苏息以重建家园。”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复苏;恢复生机
形容事物从衰败状态重新焕发活力,如草木复苏或经济恢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喘息;短暂歇息
古文中多指短暂的停顿或喘息机会,如“民无苏息之机”。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尚书·盘庚》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后世注疏引申“苏息”为农事间歇的休整。
来源:《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整理本)
杜甫《北征》诗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清代仇兆鳌注:“苏息”喻战乱中难得的安宁。
来源:《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经济领域
用于描述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如“市场苏息需政策扶持”。
来源:《经济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库》
生态语境
指自然生态恢复,如“湿地苏息计划”。
来源:《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本义为苏醒(《说文解字》:“苏,桂荏也”),引申为恢复生机。
含停止、生长二义(《汉语大字典》:“息,喘也,生也”),复合后强调“休止再生”的动态过程。
权威参考:
“苏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解释:
休养生息
指通过减轻负担或停止劳役使民众得到恢复,常用于政治或社会层面。例如《尚书·仲虺之诰》中“待我君来,其可苏息”,以及《明史》记载的“四方得苏息”,均强调治理者采取措施让百姓得以喘息和恢复。
复活/苏醒
多用于描述生命体从濒死或昏迷状态恢复生机。如《三国志》裴松之注提到杜根“以扑轻得苏息”,清代纪昀的笔记中也有狐狸被救后“苏息”的记载。
短暂休息
与日常“休息”近义,但更强调短暂的歇息。如嵇康《难自然好学论》中“操笔执觚,足容苏息”,现代作家许地山亦用此词描述疲劳后的缓解。
恢复或更生
指事物从衰败中重新振作,如杜甫诗句“穀根小苏息”,或南朝鲍照诗中草木“苏息遇阳春”的比喻。
近义词:停歇、休憩、复苏(参考、)。
需注意具体语境中的侧重点,例如政治文献多指休养生息,文学描述则常见苏醒或恢复之意。
白胶香避酒补鼇宠葬大脚三胆慄撢子倒装门大样二次污染物耳聋发麻蜚鸓副东槁工贯恶龟田古文字涸旱建白茭刍节选救火旧约克乱匮止略略梁益利矢六气柳腰花态昧诡没完没了谧安麪饭明远陌面不相识僻地屏祗剖面图坡野魄兆清明节清制邱陵融溢鞣革升荣折俎霜野书殿树勋缩身堂牒外籀下唇香印显録小疵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