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精覈的意思、精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精覈的解釋

1.精細孝核。《後漢書·順帝紀》:“其簡序先後,精覈高下,歲月之次,文武之宜,務存厥衷。”《新唐書·張九齡傳》:“今若刺史縣令精覈其人,則管内歲當選者,使考才行。” 宋 蘇轼 《轉對條上三事狀》:“今後進士諸科禦試過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務在精覈。”

2.精辟翔實。 南朝 梁 蕭統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其書已傳,雖未為精覈,亦粗足諷覽。” 明 胡應麟 《詩薮·遺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經史謬誤,為讀書記三十卷,世推精覈雲。”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考工記》乃制度式樣冊子,上令士大夫習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删去文詞,務求精覈。”

3.猶深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仲堪 精覈玄論,人謂莫不研究。”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齊 人 王達靈 者,高士也,精覈九經,該博諸子,肥遯邁俗,目無全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精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精細考核

指對事物進行詳細、嚴謹的審查或核實。例如:

  1. 《後漢書·順帝紀》提到“精覈高下”,強調對官員選拔的嚴格考核。
  2. 宋代蘇轼在奏折中主張科舉考試應“精覈”人才,确保選拔公正。
  3. 《新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地方官員需“精覈其人”,以考察候選者的品行能力。

二、精辟翔實

形容論述或著作内容深刻且詳實。例如:

  1. 南朝梁代蕭統評價某書“雖未為精覈,亦粗足諷覽”,體現對内容質量的評判标準。
  2. 《明史·王樵傳》稱其著作《讀律私箋》“甚精核”,突顯學術研究的嚴謹性。

補充說明:
“覈”是“核”的異體字,二者在古文獻中常通用。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和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精覈

精覈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它可以指代對事物進行深入徹底的考察和審查,也可以表示仔細推敲和剖析。此外,精覈還可以指代仔細挑選和整理,并表示精益求精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精覈的部首是糸(纟),總共包含了8個筆畫。

來源

精覈一詞的來源比較晦澀,沒有明确的文字記載。但從字形上推測,糸部代表着糾纏在一起的繩子,而覈則表示事物的真相。因此,精覈可以理解為通過細緻的審查和剖析,揭示事物的真實本質。

繁體

精覈的繁體寫法為精覺。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精覈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準确的古代寫法尚無确切的資料記錄。

例句

1.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行精覈,不能草率決定。

2. 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精覈,不斷改進和完善。

組詞

精細、精确、精心、審查、選擇、整理

近義詞

審查、剖析、深究

反義詞

粗略、馬虎、籠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