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朗雋 ”。亦作“ 朗俊 ”。高雅俊秀。《藝文類聚》卷十六引 晉 陸機 《愍懷太子诔》:“茂德克廣,仁姿朗儁。”《世說新語·德行》“ 顧榮 在 洛陽 ” 劉孝标 注引 晉 張骘 《文士傳》:“ 榮 少朗俊機警,風穎标徹。”《北齊書·李繪傳》:“及長,儀貌端偉,神情朗儁。”《資治通鑒·晉元帝建武元年》:“世子、 宣城 ,俱有朗雋之美,而世子年長。”
“朗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在古籍中,該詞有不同寫法:
多用于曆史傳記或文學作品中,形容人物内外兼修的特質。例如:
“朗儁”是一個褒義複合詞,融合了“明朗”(氣質清朗)與“俊秀”(外貌出衆)的雙重含義,常用于贊頌古代士人的風範。現代使用較少,但可見于曆史類文本或仿古寫作中。
《朗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光明照耀、出衆英俊的樣子。
《朗儁》由兩個部首組成:
1. 木(mù):指與樹有關的事物。
2. 開(kāi):用于開啟、展開等含義。
共計12個筆畫。
《朗儁》是一個傳統的漢字,是由簡化字派生而來的。繁體字為「朗儁」。
在古代,「朗儁」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篆書時期,「朗儁」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
1. 他擁有一張朗儁的面容,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2. 這座城市的夜景真是太朗儁了。
1. 朗照(lǎng zhào):指明亮光線。
2. 朗朗(lǎng lǎng):形容聲音清脆。
3. 英儁(yīng jùn):指才華出衆的人。
1. 英俊(yīng jùn):指外表出衆、儀表堂堂。
2. 雄偉(xióng wěi):指宏偉壯觀。
1. 暗淡(àn dàn):指光線不明亮。
2. 平凡(píng fán):指普通、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