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俯的意思、卑俯的詳細解釋
卑俯的解釋
《左傳·定公十五年》:“ 邾子 執玉高,其容欲仰;公受玉卑,其容俯。 子貢 曰:‘以禮觀之,皆有死亡焉……高、仰,驕也;卑、俯,替也。’”後因以“卑俯”形容依附權貴,仰人鼻息。 漢 蔡邕 《釋誨》:“卑俯乎外戚之門,乞助乎近貴之譽,榮顯未副,從而颠踣。”
詞語分解
- 卑的解釋 卑 ē 低下,低劣:卑鄙。卑下。卑劣。卑微。卑怯。卑恭。地勢卑濕。卑以自牧(保持謙虛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 古同“俾”,使。 亢尊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俯的解釋 俯 ǔ 向下,低頭,與“仰”相對:俯身。俯視。俯瞰。俯首。俯臨。俯拾即是。俯仰。 潛伏,卧伏:季秋之月“蟄蟲鹹俯在内”。 舊時公文及書信對上級或尊長的敬辭:俯允。俯念。俯恤(請求對方體恤)。俯察。俯順
網絡擴展解釋
“卑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釋義
-
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十五年》的典故:邾子(邾國國君)在禮儀場合執玉時姿态高傲(“執玉高,其容欲仰”),而魯公接受玉時姿态謙卑(“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對此評論道:“高、仰,驕也;卑、俯,替(衰敗)也。”
-
核心含義
後引申為依附權貴、仰人鼻息的行為,帶有貶義,形容人因趨炎附勢而喪失尊嚴。例如漢代蔡邕《釋誨》中“卑俯乎外戚之門”,即批評此類谄媚權貴的态度。
二、用法與語境
- 古代用例:多用于批判社會現象,如《釋誨》通過“卑俯”揭露攀附外戚、追求虛名者的丑态。
- 現代延伸:雖不常用,但在描述喪失原則、讨好上位者時仍可借用,需結合上下文體現批判性。
三、相關辨析
- 近義詞:阿谀奉承、趨炎附勢。
- 反義詞:剛正不阿、不卑不亢。
四、總結
“卑俯”通過曆史典故,生動刻畫了依附權貴的姿态,其語義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氣節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左傳》及漢代政論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卑俯:
卑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低頭,也可以指示人的謙虛、恭敬的态度。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卑和俯。
- 卑的部首是十,總共有六畫,屬于常用漢字,拼音為bēi,意思為低下,謙虛。
- 俯的部首是人,總共有九畫,也是一個常用漢字,拼音為fǔ,意思為向下看,低頭,屈服。
這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出處可以在《左傳·文公十一年》這本書中找到。漢字“卑”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形狀和讀音。而“俯”在繁體字中則被寫作「俯」。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卑的寫法較為簡化,大小形狀沒有太大變化。而俯的古代寫法為「俛」,是由風和口兩個部分組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卑俯的例句:
1. 他卑身俯首,向長輩行禮。
2. 在會議上,他俯聽教誨,虛心向他人學習。
3. 在面對困難時,她并沒有卑俯,而是勇敢地面對挑戰。
其他可以與卑俯相關的詞語包括:謙遜、恭敬、虛心等。這些詞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态度,表示他們對待他人或事情的溫和和承認。
與卑俯相反的詞語包括:傲慢、高傲等。這些詞語形容一個人自大和不肯屈服的态度。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