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絕無。《後漢書·班勇傳》:“夫要功荒外,萬無一成,若兵連禍結,悔無及已。”《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鮮于同 ﹞自謂萬無中式之理,誰知 蒯公 到不要整齊文字,以此竟占了個高魁。”《紅樓夢》第九七回:“﹝ 黛玉 ﹞睜開眼,隻有 紫鵑 一人,自料萬無生理。”參見“ 萬無一失 ”。
萬無,漢語複合詞,由數詞"萬"與否定詞"無"構成,其核心語義包含兩方面:
一、絕對否定式 表示徹底不存在某種可能性,常見于成語"萬無一失"中。該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二程遺書》載"持箸安坐,萬無傾側"即強調絕對穩定性。現代漢語多用于強調排除所有潛在風險,如"航天器設計必須做到萬無疏漏"。
二、條件排除式 作連詞使用時,與"否則"構成"萬無……則……"句式,表達極端假設下的結果推導。清代《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有"萬無此理,想是聽錯了"的用例,展現其在古典白話中的語法功能。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式微,僅保留于仿古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标注為"書面語",建議使用者注意其莊重語體色彩。當代語言實踐中,"萬無"更多以成語構件形式存在,單獨成詞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語義指向。
“萬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萬無”由“萬”(極多)和“無”(沒有)組成,表示絕無可能、毫無希望,強調事情完全不可能發生或無法挽回。例如:“自料萬無生理”(《紅樓夢》第九七回)。
語義核心
強調徹底否定,常用于描述極端無望的情景,如“萬無一失”(指絕對可靠)或“萬無此理”(完全不合邏輯)。
曆史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絕境、周密計劃或完全否定某種可能性。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等來源。
安恤白描八科傍黑北京話被旨本封避暑山莊撥谷不快藏往倉箱慘陰蟬鳥楚匠搓磨大宥登孰督役反映論風潇雨晦關啟規摩橫加呼救貨欲驕愆驕黠嫁資激憤基坑進難峻阪鹽車六參官僇市律行瞞天席地慢違名言年事栖所取舍石幾事務主義屍宅述而不作叔季摅情私覆松花蛋送尾壇靖町畦土長聞譽相公鹾險妝消溶小蘇骁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