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鏡中的物象。《大智度論》卷六:“如鏡象實空,不生不滅,誑惑人眼。”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
(2).指水中物像。 謝無量 《己酉歲未盡奉寄會稽山人》詩:“鏡象明前浦,霞陰轉碧泓。”
“鏡象”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文學與哲學内涵
唐代杜甫在詩中提到“鏡象未離銓”,暗喻對事物本質的觀察需超越表象。佛教典籍中則用鏡象比喻“空性”,強調現象世界的虛幻本質。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及“鏡象”作為成語指“事物相互映照”,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解讀,建議謹慎引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大智度論》、杜甫詩集等原始文獻。
《鏡象》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鏡」意為反射光線的器具,「象」意為形狀、形态。因此,「鏡象」的意思是指通過反射形成的鏡面上的形象或影像。
「鏡」的部首是「金」,意為金屬。它由7個筆畫構成,書寫順序依次為「豎」「撇」「橫折」「橫」「豎」「撇」和「橫鈎」。
「象」的部首是「豕」,意為豬。它由11個筆畫構成,書寫順序依次為「撇」「捺」「捺」「撇」「橫折」「豎」「橫折」「橫折」「橫」「橫」「橫」。
「鏡象」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墨子·公輸》中,用以形容光線在平滑而有反射性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形象。在繁體字中,「鏡象」的寫法為「鏡像」。
在古代,「鏡象」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唐代的字典《說文解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在書寫風格上可能存在一些差異。
1. 鏡中的鏡象映照出她美麗的容顔。
2. 高樓大廈在湖面上形成了美麗的鏡象。
3. 攝影師利用水面的鏡象創造出了多樣的影像效果。
1. 鏡面:指鏡子的表面,可以反射光線。
2. 像模:指相貌、形态。
3. 映射:指通過光、聲、電等的傳播,在接收器上形成圖像或聲音。
近義詞:反射、映照、影像;
反義詞:真實、實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