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邶風·旌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毛 傳:“瑣尾,少好之貌;流離,鳥也。少好長丑。始而愉樂,終以微弱”。後以“流離瑣尾”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 明 張煌言 《答閩南搢紳公書》:“然我輩所為何事,而緻親藩流離瑣尾,饑餓於我土地。”
“流離瑣尾”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經曆變故後境遇的轉折。其字面含義中,“流離”原指枭鳥(幼時可愛、長大後丑惡),象征美好轉為衰敗;“瑣尾”意為幼小時的美好狀态。
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詩經》原典及《毛詩傳》相關注解(來源:、2、8)。
《流離瑣尾》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處于漂泊、流離失所的境況。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困境下的人們,可能是因為戰争、逃難、追求夢想等原因而離開的家園,無法安定下來。
《流離瑣尾》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
這個詞總共有16個筆畫。
《流離瑣尾》是由中國古代文人根據現實情境創造出來的詩句。它沒有繁體字形式,隻有簡體字形式。
在古代,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書法風格,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在古時候,《流離瑣尾》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我們現在使用的字符形式是根據現代漢字書寫規範制定的。
1. 在這個戰亂的年代,許多家庭被迫流離瑣尾,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2. 他經曆了一段艱辛的漂泊生活,終于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了新的栖身之地,擺脫了流離瑣尾的狀态。
組詞:
流浪、漂泊、無家可歸、離散、颠沛流離
近義詞:
流離失所、彷徨、逃亡、流亡
反義詞:
安定、歸屬、安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