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書的意思、牒書的詳細解釋
牒書的解釋
謂書于簡牒。《漢書·薛宣傳》:“手自牒書,條其姦贓。” 顔師古 注:“牒書,謂書於簡牒也。”
詞語分解
- 牒的解釋 牒 é 文書,證件:通牒。度牒。尺牒。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牒書(dié shū)是古代官方使用的文書形式,主要用于傳達命令、通知或記錄重要事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牒書是古代官方機構發布的正式公文,具有權威性和規範性。其核心功能包括傳遞政令、通報事務及記錄官方活動,常見于政府、司法等正式場合。
2.構成與載體
- 牒:指簡牒,即古代書寫用的竹木片,後泛指官方文書或證件(如通牒、度牒)。
- 書:意為書寫或記錄,此處特指以文字形式呈現内容。
因此,“牒書”可理解為“書寫于簡牒上的公文”。
3.曆史出處
《漢書·薛宣傳》記載:“手自牒書,條其姦贓”,顔師古注解釋為“書於簡牒也”,說明漢代已用牒書記錄官員的不法行為。
4.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政府機關、法院等正式場合,如發布政令、司法記錄或傳遞重要信息。
5.相關擴展
- 發音:dié shū(ㄉㄧㄝˊ ㄕㄨ)。
- 字義延伸:“牒”也指簿冊或書籍(如譜牒、史牒),“書”可指著作或書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原文或古代文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牒書(dié shū)是指古代用于傳達信息、下達命令的書信。牒書一詞由“牒”和“書”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們來拆分分析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牒字由⺮(竹子的部首)和蔔(蔔策)(蔔為古代用來占卜的工具)兩個部首組成。竹子象征寫字的工具,蔔則表示命令與決斷。牒字的總筆畫數為15畫。
書字由九個筆畫組成,沒有明顯的部首,乃是象形字。它源于古代人們在竹簡上寫字所用的刷子。
關于牒書的來源,它最早出現在古代的甲骨文中,當時用來表示寫有命令内容的竹簡。隨着時間的推移,牒書逐漸演變為一種書信形式,用于傳遞重要信息和下達決議。
在繁體字中,牒書保留了相似的形狀和意思,隻是書寫方式稍有不同。使用繁體的地區如台灣和香港,仍然使用牒書這一詞彙。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不同于現在的規範寫法,但牒書的形狀相對穩定。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版本的牒字,但總體來說,它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
以下是一個關于牒書的例句:“君臣之間的通訊常通過牒書來實現。”
與牒書相關的組詞有“牒文”(dié wén)、“牒劄”(dié zhá)等。
在近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信函”(xìn hán)或“書信”(shū xìn)來替代牒書。
反義詞方面沒有直接的對應詞彙,但我們可以使用“口頭交流”或“口信”作為相對的概念。
希望這些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