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有“空宗”“有宗”二宗。 宋 蘇轼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 龍丘居士 亦可憐,談空説有夜不眠。”後來泛指閑談;空談。 宋 張擴 《大年複用前韻賦詩見贈亦次韻答之》:“世間癡兒浪搖吻,談空説有天一隅。”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七章第一節:“談空說有,與實際應用益相遠。”
“談空說有”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内涵解析
一、本義與核心含義
“談空說有”指同時談論“空”與“有”兩個對立概念,常形容言論玄虛抽象,脫離實際。其核心在于:
該詞強調對哲學根本問題的思辨,如宋代蘇轼《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談空說有夜不眠”,即形容高談佛理至忘我的狀态。
二、佛教哲學淵源
詞義根植于佛教義理的分歧與融合:
二者辯論構成漢傳佛教思想史主線,“談空說有”即是對此學術争鳴的概括。
三、引申義與用法
權威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談空說有"詞條。
蘇轼《東坡全集》,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二十四。
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頁112-135。
李汝珍《鏡花緣》,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第三十九回。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年,"談空說有"釋義。
(注: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實體書籍可通過ISBN或出版社官網查詢;佛經典籍可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數據庫CBETA)
“談空說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析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宋代蘇轼的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中寫道:“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其原意與佛教思想相關,佛教分“空宗”和“有宗”兩派,前者強調萬物皆空,後者主張現象存在。蘇轼用此句形容友人陳季常(號龍丘居士)徹夜探讨佛理的情景。
後來逐漸脫離宗教語境,泛指空泛的議論或漫無邊際的閑談,帶有一定貶義色彩,強調内容缺乏實際意義。例如梁啟超在著作中批評某些學術讨論“與實際應用益相遠”,即用此成語形容空談。
“談空說有”從佛教術語演變為對空談的批評,既可用于描述學術讨論的虛浮,也可指日常無意義的閑聊。其核心在于強調言論缺乏實踐價值,需根據語境判斷褒貶傾向。
扒掱背陰兒奔衄逼趁别本比諷逼夾閉門塞窦筆苑攙越叱咤初生之犢不懼虎存款蹀踱丁艱發程風懷鋒焰富奸富态負信該達恭楷悍暴汗號悍激花茶槐雞讙嗷彙出混糅狐首丘奸道驕觖金馬門尻輿神馬課調刻下賴皮狗柳子厚體露立綠鬓紅顔邁往命觞蓦山溪泥淖蓬茆清隊神話故事蛇蜿使傳驷骐隨高逐低通報晚月畏難苟安無忒屋宅小過枭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