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褒揚贊美的稱號。 南朝 宋 傅亮 《進宋公為宋王诏》:“乘馬之制,有陋舊章,徽稱之美,未窮上爵,豈足以顯報懋功。”《舊唐書·韋溫傳》:“羣臣上尊號, 溫 上疏曰:‘……今歲 三川 水災, 江 淮 旱歉,恐非崇飾徽稱之時。’帝深嘉之,乃止。” 元 揭傒斯 《進至大聖德頌表》:“皇太子暨丞相百僚耆耋等以皇帝陛下出撫邊陲,入繼大統,豐功盛德,高出千古,握符禦極,宜獲徽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真君封爵》:“ 永樂 十五年加封 徐知證 、 徐知諤 二真君曰‘九天金闕明道達德大仙……’凡三十四字,至加上帝號則僅十八字,爵雖崇而徽稱減矣。”參見“ 徽號 ”。
“徽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徽稱(拼音:huī chēng)指褒揚贊美的稱號,常用于表達對個人、團體或成就的認可與贊譽。該詞由“徽”(美好、優秀)和“稱”(稱呼、稱贊)組成,強調通過稱號傳遞美好評價。
核心意義
徽稱既可用于形容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傑出表現(如學術、藝術等),也可用于表彰團隊或組織的卓越貢獻。例如古代帝王受封時,臣民常以徽稱頌揚其功績。
曆史用例
詞源關聯
“徽”本義為繩索,後引申為标志、美好之意(如“徽章”“徽號”),與“稱”結合後更側重稱號的褒揚性質。
需區分“徽稱”與“徽號”:“徽號”更偏向固定稱號(如帝王谥號),而“徽稱”側重動态的贊美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舊唐書》《南史》等史料。
徽稱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地位或身份的象征标志。它可以用于表示個人、團體或國家的名號、稱號、代號等。
徽稱的部首是心(心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徽稱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時期的中國古代文化,用來區分不同階層和地位的人。後來,徽稱逐漸演變成為生活中常用的稱謂和頭銜。
徽稱(繁體字)
古代漢字寫法如下:彖密心工川長
他以勇敢而無畏的行動赢得了“英雄”這個徽稱。
徽稱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徽稱的近義詞包括稱謂、頭銜、别號、代號等。
徽稱的反義詞可以是普通、無名、匿蹤、無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