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肉玃 ”。1.攫肉而食。指鷹雕之屬。《呂氏春秋·本味》:“夫三羣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高誘 注:“肉玃者,玃拿肉而食之,謂鷹雕之屬。”
(2).引申為掠奪。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喋喋譽白人肉攫之心,以為極世界之文明者又何耶?”
“肉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本義
指鷹、雕等猛禽攫取肉類為食的行為。例如《呂氏春秋·本味》中提到:“肉玃者臊”,高誘注解為“鷹雕之屬”的捕食特性。
引申義
引申為掠奪、強取之意,常用于比喻人類社會中暴力奪取資源的行為。例如魯迅在《墳·文化偏至論》中批判西方殖民者時使用了“肉攫”的比喻。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現代表達中若需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掠奪”“攫取”等更通用的詞彙。
肉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咬住肉并猛力抓取或奪取。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其中肉意為肉體,攫意為用手抓取。
肉攫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月(肉的左邊部分)與手(攫的左邊部分)。
肉攫這個詞共有12個筆畫。
肉攫的繁體字為⿱⺼掘。
在古代漢字中,肉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确切的古代寫法記錄,所以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寫法。
1. 他一股腦地肉攫了一大塊食物。
2. 在激烈的争鬥中,野獸的牙齒肉攫住了獵物。
組詞:肉體、攫取、牙肉。
近義詞:咬取、咬住、抓取。
反義詞:放開、釋放、丢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