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踣斃的意思、踣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踣斃的解釋

(1).亦作“ 踣弊 ”。敗亡;衰落。《國語·周語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絶後無主,湮替隸圉。” 韋昭 注:“踣,僵也。” 唐 柳宗元 《上門下李夷簡相公陳情書》:“及今閤下以仁義正直,入居相位, 宗元 實撫心自慶,以為獲其所望。故敢緻其辭以聲其哀,若又捨而不顧,則知沉埋踣斃無復振矣。” 唐 柳宗元 《祭從兄文》:“中遭諸武,抑壓讎寃,踣弊不振,數逾百年。”

(2).倒斃。《清史稿·兵志十二》:“凡牧馬斃,則驗其皮,踣斃例須賠抵,有一九、一七之罰。”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四四回:“若閲四五年之久,無冬無夏,即騾馬尚且踣斃,何況於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踣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bó b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敗亡、衰落
    指國家、家族等因衰敗而滅亡。例如《國語·周語下》記載:“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描述宗族姓氏消亡、無法複興的狀态。唐代柳宗元在《上門下李夷簡相公陳情書》中也用“沉埋踣斃無復振”表達類似的衰敗含義。

  2. 倒斃
    指人或動物因外力(如疾病、饑餓、暴力等)而倒地死亡。例如《國語·周語下》韋昭注中解釋“踣”為“僵”,即僵卧不起的狀态。

二、詞義延伸與用法

三、參考資料

如需更多例證或古籍原文,可查閱《國語·周語下》或柳宗元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踣斃》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某人或某物在戰鬥或沖突中被擊敗、打敗、殺死或毀滅。 拆分部首和筆畫:《踣斃》這個詞的部首包括“足”和“殳”,共有14個筆畫。 來源:《踣斃》一詞源自古代戰争時期的典故,用來描述敵人被擊敗、殺死或毀滅的情況。 繁體字:在繁體中文中,《踣斃》的字形并未有顯著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因為《踣斃》屬于較新的漢字詞彙,所以在古代并沒有具體的漢字寫法。 例句:他在戰鬥中被踣斃了。 組詞:踣斃無法與其他字組成詞語。 近義詞:被擊敗、被殺死、被毀滅。 反義詞:勝利、成功。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