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文音譯。或譯為“娑羅”。佛教謂 釋迦牟尼佛 八十歲時于 拘屍那拉城 外桫椤雙樹林圓寂。我國寺廟中多以七葉樹代替。 唐 殷堯藩 《贈惟俨師》詩:“拟掃緑陰浮佛寺,桫欏高樹結為鄰。”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我救的這月裡桫欏永長壽。” 清 趙翼 《泊燕子矶遊永濟寺》詩:“一樹桫欏舊相識,曾經見我黑頭年。”
(2).蕨類植物。桫椤科。木本。莖柱狀,直立,高3-8公尺。下部生黑色粗毛,上部葉痕呈鱗紋狀,葉片長1-3公尺,三回羽狀複葉,叢生于幹頂。孢子囊群多數,小型,近小羽軸着生。我國南方溪邊林下多有生長。莖含澱粉,可供食用。
“桫椤”是一種蕨類植物的名稱,屬于桫椤科桫椤屬,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價值。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桫椤(學名:Alsophila spinulosa)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俗稱“樹蕨”“蛇木”。其名稱源于拉丁學名音譯,拼音為“suō luó”。
桫椤生長緩慢,對環境要求嚴苛,加之人類活動導緻栖息地破壞,使其數量銳減。目前多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
如需進一步了解桫椤的形态細節或保護措施,可參考原始資料。
《桫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一種樹木”,在植物學中屬于錦葵科植物的一種。
《桫椤》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0個筆畫。
《桫椤》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具體的起源和由來尚不清楚。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明确記載有關桫椤樹的内容。
《桫椤》的繁體字為「樎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并沒有特定的固定形式,因此無法準确确定桫椤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站在桫椤樹下,靜靜地聆聽鳥兒的歌唱。
2. 這片山林裡有着茂密的桫椤樹林。
1. 桫椤樹:指桫椤屬的樹木。
2. 桫椤林:指茂密的桫椤樹林。
3. 桫椤枝:指桫椤樹的樹枝。
榫木、柘木、金鎖木。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