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壓抑。 清 王夫之 《顯考武夷府君行狀》:“會 胡公 不善事上官,學使者惎之,故相詘抑。” 清 毛奇齡 《<長生殿院本>序》:“才人不得志於時,所至詘抑,往往借《鼓子》、《調笑》為放遣之音。”
“诎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使用可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為qū yì,意為壓抑、受壓制。該詞由“诎”(彎曲、屈服)與“抑”(壓制)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人或事受到外界力量的限制或壓迫。
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清代文獻,例如:
詞義分析
該詞強調被動承受的壓抑狀态,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近義詞如“壓抑”“抑制”,反義詞如“伸張”“舒展”。
使用注意
因搜索結果均标注極低權威性,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或核查《王船山全書》《毛奇齡集》等古籍原文以确認具體用法。
(注:若需學術引用,請優先參考權威文獻或專業辭書。)
诎抑,音qū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心情壓抑、郁結的狀态,表示内心的痛苦和抑郁。
诎抑由“讠”和“厼”組成,其中“讠”是折疊的說話的象形字,表示與言語有關;“厼”則是壓迫的象形字,表示被壓抑、郁結。
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其中“讠”部2畫, “厼”部8畫。
诎抑最早出現在《玉篇》這部古代字典中,是一種古代普通話的用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詘抑」,并且在部分繁體字使用的社區中仍然有人在使用。
在古代,「诎抑」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使用了「闋壹」的寫法,表示情緒上的抑郁困頓。
1. 這段時間工作壓力大,讓我感到诎抑。
2. 他一直背負着巨大的壓力,心情變得诎抑而沉重。
诎怯、壓抑、憂郁、痛苦、沉重、壓力、困頓、郁結
壓抑、沮喪、痛苦、郁悶、憂郁
舒暢、快樂、開朗、輕松、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