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尺四寸的意思、二尺四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尺四寸的解釋

漢 代一般著作大都寫在一尺左右長的竹簡上,而儒家經典則用二尺四寸長的竹簡書寫,因用以指儒家經典。 漢 王充 《論衡·宣漢》:“ 唐 、 虞 、 夏 、 殷 ,同載在二尺四寸,儒者推讀,朝夕講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尺四寸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1. 基礎計量單位

    指中國古代長度單位“尺”與“寸”的組合數值。一尺約合現代23.1厘米(曆代标準略有浮動),故二尺四寸約合55.44厘米,常用于描述物體尺寸或人體腰圍(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文化象征意義

    在古代文獻中,“二尺四寸”常特指成年男性的标準腰圍尺寸,象征健康體态。如《禮記·深衣》載“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鄭玄注提及“大夫以上帶寬二尺四寸”,體現禮制規範(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該尺寸亦見于典籍記載,如《戰國策》中“楚靈王好士細腰,故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側面反映二尺四寸作為當時理想腰圍的審美标準(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擴展說明:

二尺四寸的度量依據源自周代尺度,後世雖度量衡制變遷,但其文化意象仍保留于成語“細腰”及文獻中。需注意古代尺寸與現代公制的換算為近似值,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朝代考據(來源:《中國曆代度量衡考》,丘光明著)。

網絡擴展解釋

“二尺四寸”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作為長度單位

  1. 字面意義
    指古代長度單位,漢代一尺約23.1厘米,因此二尺四寸約合55.44厘米(非網頁中提到的77厘米,此數據可能有誤)。
  2. 引申用法
    可用于形容人的身材矮小,或事物尺寸短小,如:“此人不過二尺四寸”表示身形矮小。

二、特指儒家經典

  1. 文獻載體
    漢代普通書籍用一尺竹簡書寫,而儒家經典則用二尺四寸長的竹簡記錄,因此“二尺四寸”成為儒家經典的代稱(如《論語》《春秋》等)。
  2. 文化背景
    這一規制體現了漢代“尊經”思想,如王充《論衡·宣漢》提到“唐、虞、夏、殷,同載在二尺四寸”。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擺班牓谕寶刹備舍鞭勵博廠草帚兒饞态扯空砑光饎爨詞派殚瘁盜鑄饤鬥二氣發瘕風禾盡起風披赙祭幹材高賓圪台構讦寒膠漢胪鑒窪結發夫妻競渡晉元帝扃禁巨眼豈弟君子康裕枯士老婆舌頭淚潮雷火籤兒亮胸瀝滴林菁冒地薩怛嚩媚附明準摹帖喔唷青符窮阨秋嶂桑稼三千九萬沈綿石猴雙重人格霜鹘說豫踏沉船迢遠蜩蚻脫敗讬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