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艾符的意思、艾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艾符的解釋

古俗,端午日懸艾蒿于門戶,并黏貼符箓以祛邪6*惡。 唐 殷堯藩 《端午日》詩:“不効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參見“ 艾人 ”、“ 艾虎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艾符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艾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與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密切相關。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本義

  1. “艾”

    指菊科植物艾草(Artemisia argyi),自古被視為驅邪避疫的靈草。《說文解字》載:“艾,冰台也”,其香氣可驅蟲禳毒。端午節懸挂艾草于門戶,寓意祛除穢氣、護佑安康 。

    《本草綱目》亦載:“艾葉能灸百病”,兼具藥用與民俗功能。

  2. “符”

    原指道教符箓(書寫咒語的絹紙或木牌),後引申為辟邪信物。《抱樸子》雲:“符皆神明所授”,具有神秘護持之力。端午“符”常以朱砂繪神像、咒文,或刻桃木為牌 。


二、文化釋義

“艾符”合稱,特指端午節用于驅邪的艾草與符箓的組合,代表兩種核心民俗載體:


三、民俗應用

在端午習俗中,艾符的實踐形式多樣:

  1. 懸挂門楣:将艾草束與符箓同懸于門戶,形成“艾符并置”的經典場景,如《荊楚歲時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2. 制作配飾:将艾葉縫入香囊,或刻桃符為虎形(稱“艾虎”),佩于身或贈孩童 。
  3. 時空儀式:端午為“惡月惡日”,艾符的使用契合古人“以陽克陰”的時令信仰,如《清嘉錄》記:“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權威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
  2. 《抱樸子·内篇》,葛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夢粱錄》(吳自牧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4. 《荊楚歲時記》(宗懔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5. 《清嘉錄》(顧祿著),江蘇古籍出版社.

(注:因部分古籍無公開電子資源鍊接,此處保留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當代出版物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權威出版社官網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艾符”是中國古代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艾符”指在端午節懸挂艾蒿于門戶,并黏貼符箓以驅邪避災的習俗。這一傳統結合了艾草的藥用價值和符箓的象征意義,旨在祈求平安健康。

二、制作與用途

  1. 材料與制作:艾符通常用艾草熏制而成,制成符咒形狀後用紅線系挂或佩戴于身。
  2. 功能:
    • 驅邪:艾草被認為有驅除毒蟲、淨化空氣的作用,符箓則象征鎮壓邪祟。
    • 祈福:用于祈求家庭平安、健康長壽,尤其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盛行。

三、文獻記載

唐代詩人殷堯藩在《端午日》中寫道:“不効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側面印證了艾符在端午習俗中的地位。

四、關聯習俗

提示: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地域差異,可參考漢典、百度文庫等高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戀暴取豪奪靶心不識丁長關癡情持正不阿竄繞瘁貌待古打筋鬥檔調單破道不同不相為謀大韻雕闆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動辄二十四節氣逢巧賦聲公餗官戲蒿藜鶴嘴鎬華采蚧搔胫脡稽山大王羁鎖科輸揆理度情苦殺立班論問氯化物眉下添眉難诘怒濤僄悍聘金乾乾籤押處欺行霸市騎寇寝燕任人認許沈靜寡言神氣絲染擡揲覃思體正王子航文儀憲長遐征謝太傅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