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遠行;遠遊。 漢 繁欽 《與魏文帝箋》:“詠北 狄 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 宋 陸遊 《夜聞湖中漁歌》:“峽猿失侶方獨宿,沙雁垂翅猶遐征。” 明 劉基 《述志賦》:“清都不可以久留兮,忽乘雲而遐征。” 清 吳敏樹 《吳雲台哀辭》:“謂君之必速飛兮,翔天路以遐征。”
(2).遠道出征或長途行軍。 三國 魏 曹丕 《黎陽作》詩:“奉辭罸罪遐征,晨過 黎山 巉峥。”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吞九皇而上運,控八聖而遐征。” 明 馮夢龍 《雙雄記·兄弟從軍》:“從此去渡 鴨緑 ,萬裡遐征,秋蒿滿目。”
遐徵:謂對遠處或以往的事物加以考察。 唐 周鍼 《登吳嶽賦》:“遐徵衆嶽,式并嶐崇。” 唐 張叔良 《五星同色賦》:“逖覽傳記,遐徵休咎。”
“遐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遠行或遠遊
指長途旅行或漫遊,常用于表達對未知地域的探索或漂泊心境。例如陸遊《晚步》中“久客倦遐征”,即體現旅途的疲憊感。
遠道出征或行軍
強調軍事行動中的長途跋涉。如曹丕《黎陽作詩》“奉辭罰罪遐征”,描述軍隊奉命遠征的場景。
部分文獻中,“遐征”的異體字“遐徵”還包含考察過往或遠方事物的抽象意義(如唐代張叔良《五星同色賦》“遐徵休咎”),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在古典詩詞中多渲染蒼涼意境,如陸遊《寶劍吟》“慨然思遐征”借遠征意象抒發壯志,管鑒《念奴嬌》“病怯遐征”則流露羁旅愁緒。
注意:現代漢語中“遐征”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含義。
《遐征》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遠離家鄉的旅行或遷徙。它可以用來形容長途的旅程,特别是背井離鄉的行為。
《遐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走之辶)部,右邊是身部。它共有15個筆畫。
《遐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遐”表示遙遠,離得很遠,“征”表示行走、旅行。因此,《遐征》可以理解為“遠離家鄉的旅行”。
《遐征》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它仍然是由辶和身兩個部首組成,擁有15個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些差異。根據古代的記錄和文獻,我們了解到《遐征》這個詞的古時寫法是:遐⿰辶述(19個筆畫)。
1. 他已經遐征多年,一直未能回家。
2. 戀人之間的分離是一場心靈上的遐征。
3. 在尋找自我的旅途中,我做了一次遐征。
1. 遐想:指的是遙遠的思考或幻想。
2. 遐思:表示思考或思索得非常深遠。
3. 遐離:指的是離得很遠,與《遐征》的意思相近。
1. 遷徙:表示遷移或遷移居住。
2. 出走:指的是逃離或離開原有的地方。
3. 流浪:表示在不同地方漂泊或旅行。
1. 歸鄉:指的是返回家鄉。
2. 近居:表示居住在附近。
3. 近郊:表示居住在城市郊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