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捷勇猛。《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 為人,僄悍猾賊。”《史記·貨殖列傳》:“其民羯羠不均,自全 晉 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 武靈王 益厲之,其謡俗猶有 趙 之風也。”參見“ 慓悍 ”、“ 剽悍 ”。
“僄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ào hàn(注意“僄”不讀作常見的“piǎo”),其含義為敏捷勇猛,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特點。
詞義解析
該詞由“僄”(輕捷、迅疾)和“悍”(勇猛、強悍)組成,合指行動敏捷且勇猛剛強。例如《史記·高祖本紀》中評價項羽為人“僄悍猾賊”,即強調其迅捷果敢、勇猛但帶有狡詐的性格特征。
文獻例證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有提及:“其民羯羠不均……患其僄悍”,描述某地民風因敏捷勇猛而引發擔憂,進一步印證了該詞的古義。
近義詞辨析
需注意與“麤悍”(cū hàn,粗魯蠻悍)、“誖悍”(bèi hàn,悖亂兇悍)等詞區分,這些詞語雖含“悍”字,但前綴不同,語義側重差異較大。
“僄悍”主要用于古籍或文史語境中,形容敏捷與勇猛兼具的特質,現代漢語使用較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僄悍》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勇猛、兇狠、狂暴的特性。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具有激進或暴戾的傾向,也可以用來形容風格激烈或強烈的事物。
《僄悍》的拆分部首是人,由6個筆畫組成。
《僄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來源于《離騷》這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一句詩:“抑志而弭節,睢陽脍我躄。”其中“僄”與“躄”相對應,意為僄悍。該詞在繁體中仍然保持原貌。
在古時候,漢字“僄”有時候會寫成“㖔”,但現已很少使用了。
他的言辭和行為都非常僄悍,容易引起争端。
組詞:僄悍不馴、橫沖直闖、蠻橫霸道、兇悍無理。
近義詞:兇暴、咄咄逼人、粗暴、強悍。
反義詞:溫和、柔順、文雅、溫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