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疥瘡。蚧,通“ 疥 ”。《後漢書·鮮卑傳》:“夫邊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國之困,胷背之瘭疽。”按, 漢 蔡邕 《難夏育上言鮮卑仍犯諸郡》作“疥搔”。
“蚧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後漢書·鮮卑傳》中曾用“蚧搔”比喻邊疆的小患:“夫邊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國之困,胷背之瘭疽。”。此處以“蚧搔”(小疾)與“瘭疽”(重病)對比,強調内外問題的輕重差異。
個别資料(如)誤将其歸為成語“jié sāo”,解釋為“争鬥不休”,但這一說法缺乏廣泛依據,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蚧搔》是一個民間俚語,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方言中,最初出現于粵語和閩南語中。它的意思是指人因感到癢而刮搔搔的動作。
《蚧搔》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1個筆畫。
《蚧搔》一詞來源于南方方言中,具體的起源尚無确切證據。相傳蚧搔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方漁村中,用以形容居民在漁船歸港後,因為長時間的海上辛苦勞作而感到癢,于是不停地刮搔皮膚的動作。由于這個動作頻繁并特别有趣,因此逐漸被人們戲稱為“蚧搔”。
《蚧搔》的繁體字是「蟹挑」。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演變和改革,因此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據研究,古時候寫作「蟹挑」或「茄挑」。
1. 剛下海打魚回來,全身上下都被鹽水浸濕了,我實在忍受不了身上的癢,隻好坐在岸邊「蚧搔」。
2. 天氣驟然變冷,我的皮膚開始發癢,隻好用雙手「蚧搔」,希望能緩解一下不適感。
組詞:蚧癢、蚧掉、蚧症。
近義詞:瘙癢、發癢。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