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蒿和藜。泛指雜草;野草。 唐 杜甫 《無家别》詩:“寂寞 天寳 後,園廬但蒿藜。” 清 餘懷 《<闆橋雜記>序》:“蒿藜滿眼,樓管劫灰,美人塵土。”
(2).謂住蒿萊蓋的房子,吃藜藿做的食物。形容生活貧困。 宋 曾鞏 《秋懷》詩:“出門榛棘不可行,終歲蒿藜尚難卹。”
蒿藜是漢語中由"蒿"與"藜"組成的複合詞,指代兩類常見的野草。根據《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47頁),"蒿"為菊科蒿屬植物的統稱,常見有白蒿、青蒿等,具有特殊氣味;"藜"屬藜科植物,莖葉可食但多生于荒地。二者組合後形成三層含義:
一、植物學本義 特指生長于荒蕪之地的雜草群落,常見于田間地頭或廢棄土地。據《中國植物志》(第25卷)記載,這兩種植物都具有耐旱、耐貧瘠的生長特性,常形成共生植被帶。
二、文學引申義 在古典詩詞中多象征貧瘠與荒涼,如杜甫《無家别》"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以蒿藜叢生之景喻指戰亂後的民生凋敝。該意象在《杜甫集校注》(卷三)中被注解為"衰敗景象的典型意象"。
三、民俗文化意涵 民間諺語"蒿藜滿徑"形容門庭冷落,出自《中華諺語大辭典》。北方農諺有"三月蒿藜四月鋤"之說,反映這兩種植物的物候特征與農事關系。
“蒿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進行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泛指雜草或野草
蒿(艾草類植物)與藜(灰菜)均為常見的野生植物,組合後常代指叢生的雜草。例如杜甫《無家别》中“園廬但蒿藜”,描繪了戰亂後田園荒蕪的景象;清代餘懷在《闆橋雜記》序言中以“蒿藜滿眼”形容環境破敗。
形容生活貧困
該詞也用于描述貧苦的生活狀态,即居住簡陋(以蒿草為屋)、飲食粗劣(以藜藿為食)。如宋代曾鞏《秋懷》詩句“終歲蒿藜尚難卹”,反映了困頓的生活境遇。
部分資料(如)提到“蒿藜”作為成語,比喻“事業或地位興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學印證。主流解釋仍以“雜草”和“貧困”為主,建議優先參考權威來源(如漢典)的定義。
該詞常見于古詩文中,通過自然意象映射社會凋敝或個人境遇,例如: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杜甫、曾鞏的詩集原文。
報君知畚跼扁擔不诓不實不事禅乘床上疊床垂法次對翠瓜擔仗敦化發惡番教複方伏苓芝扶證甘寝罣罦貴際寒風恒言虺蹊護身符子劍外袷衣卷腦峻整龃齚空格空域寇儆窺筒龍睛魚亂雜羅儒納國衲客儗似農力偶辭箝口結舌全額商夷聲教神心樹異四家詩誦訓貪悍壇子同難陁堵外聲維系溫柔敦厚無麪馎饦笑口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