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蒿和藜。泛指雜草;野草。 唐 杜甫 《無家别》詩:“寂寞 天寳 後,園廬但蒿藜。” 清 餘懷 《<闆橋雜記>序》:“蒿藜滿眼,樓管劫灰,美人塵土。”
(2).謂住蒿萊蓋的房子,吃藜藿做的食物。形容生活貧困。 宋 曾鞏 《秋懷》詩:“出門榛棘不可行,終歲蒿藜尚難卹。”
“蒿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進行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泛指雜草或野草
蒿(艾草類植物)與藜(灰菜)均為常見的野生植物,組合後常代指叢生的雜草。例如杜甫《無家别》中“園廬但蒿藜”,描繪了戰亂後田園荒蕪的景象;清代餘懷在《闆橋雜記》序言中以“蒿藜滿眼”形容環境破敗。
形容生活貧困
該詞也用于描述貧苦的生活狀态,即居住簡陋(以蒿草為屋)、飲食粗劣(以藜藿為食)。如宋代曾鞏《秋懷》詩句“終歲蒿藜尚難卹”,反映了困頓的生活境遇。
部分資料(如)提到“蒿藜”作為成語,比喻“事業或地位興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學印證。主流解釋仍以“雜草”和“貧困”為主,建議優先參考權威來源(如漢典)的定義。
該詞常見于古詩文中,通過自然意象映射社會凋敝或個人境遇,例如: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杜甫、曾鞏的詩集原文。
蒿藜(hāo lí)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野生草本植物。它有時也可以指一種栽培的蔬菜,具體種類根據地區而有所不同。
蒿(草字頭 + 左右結構,共12畫)藜(草字頭 + 隹,共16畫)
《說文解字》對蒿的解釋是“蒿,艸也”。藜則解釋為“荇也”。它們的意義與植物的特征有關,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藜是一種水生植物。
蒿藜的繁體字為蒿藜。
古時的漢字寫法有些許不同,蒿藜在古代常被寫作薅藜,這是因為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一些變體。不過,現代常用的寫法是蒿藜。
1. 在農田裡,我看到了綠油油的蒿藜。
2. 她用蒿藜做了一道清炒菜,味道鮮美。
3. 落日映照下的蒿藜,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蒿藜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蒿苔(hāo tái):指野生的蒿藜和苔藓。
2. 蒿子(hāo zǐ):指蒿的果實。
3. 藜蒿(lí hāo):指藜和蒿,泛指草本植物。
蒿藜的近義詞包括:蒿草、藜蓿、苔藓。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因為蒿藜主要指草本植物,與其他大型植物或動物等沒有明顯的反義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