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艾符的意思、艾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艾符的解释

古俗,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6*恶。 唐 殷尧藩 《端午日》诗:“不効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昇平。”参见“ 艾人 ”、“ 艾虎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艾符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艾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密切相关。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本义

  1. “艾”

    指菊科植物艾草(Artemisia argyi),自古被视为驱邪避疫的灵草。《说文解字》载:“艾,冰台也”,其香气可驱虫禳毒。端午节悬挂艾草于门户,寓意祛除秽气、护佑安康 。

    《本草纲目》亦载:“艾叶能灸百病”,兼具药用与民俗功能。

  2. “符”

    原指道教符箓(书写咒语的绢纸或木牌),后引申为辟邪信物。《抱朴子》云:“符皆神明所授”,具有神秘护持之力。端午“符”常以朱砂绘神像、咒文,或刻桃木为牌 。


二、文化释义

“艾符”合称,特指端午节用于驱邪的艾草与符箓的组合,代表两种核心民俗载体:


三、民俗应用

在端午习俗中,艾符的实践形式多样:

  1. 悬挂门楣:将艾草束与符箓同悬于门户,形成“艾符并置”的经典场景,如《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2. 制作配饰:将艾叶缝入香囊,或刻桃符为虎形(称“艾虎”),佩于身或赠孩童 。
  3. 时空仪式:端午为“恶月恶日”,艾符的使用契合古人“以阳克阴”的时令信仰,如《清嘉录》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权威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
  2. 《抱朴子·内篇》,葛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梦粱录》(吴自牧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4. 《荆楚岁时记》(宗懔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5. 《清嘉录》(顾禄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注:因部分古籍无公开电子资源链接,此处保留纸质文献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当代出版物可参考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权威出版社官网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艾符”是中国古代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艾符”指在端午节悬挂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驱邪避灾的习俗。这一传统结合了艾草的药用价值和符箓的象征意义,旨在祈求平安健康。

二、制作与用途

  1. 材料与制作:艾符通常用艾草熏制而成,制成符咒形状后用红线系挂或佩戴于身。
  2. 功能:
    • 驱邪:艾草被认为有驱除毒虫、净化空气的作用,符箓则象征镇压邪祟。
    • 祈福:用于祈求家庭平安、健康长寿,尤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盛行。

三、文献记载

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写道:“不効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昇平”,侧面印证了艾符在端午习俗中的地位。

四、关联习俗

提示: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演变或地域差异,可参考汉典、百度文库等高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叩败国班庭边旁从心所欲大令道貌俨然德齿点磨帝寝多彩躲藏读书君子杜仲服用各白更法庚帖诃难画苑忽然艰迍积博揭帝静严劲捷墐泥进退无据绝裾而去口率口燥唇乾揆德老硬两旁连四辽阳例及柳绒流尸虐老兽心女德普客青闱绮文旗营碶闸人心涣散深入膏肓设陷跆籍天根体料铜史文同五冬六夏五斗解酲小平津消声狭坐写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