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問辯難;質詢。《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帝令羣臣能説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北史·張普惠傳》:“書奏, 孝明 、 靈太後 引 普惠 於 宣光殿 ,隨事難詰。”
難诘(nán ji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難以反駁、诘問或駁倒,常用于形容論點、證據或言辭的嚴密性,使對方無法有效辯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指困難、不易做到,引申為“使感到困難”“難以(實現)”。
意為追問、責問、反駁(如“诘問”“反诘”)。《說文解字》釋:“诘,問也。”
組合義:指因邏輯嚴密或證據确鑿而難以被質疑或駁斥。
《漢語大詞典》
難诘:難以诘問;難以反駁。
例證: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其言鑿鑿,使人難诘。”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
難诘:指論點或證據堅實,不易被駁倒。
例證:《後漢書·郭躬傳》:“事難诘以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後漢書·郭躬傳》
“事難诘以法,宜從寬宥。”
釋義:案件因證據複雜難以徹底诘問,建議從寬處理。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
“持論精嚴,雖宿儒難诘。”
釋義:論述精當嚴密,即使博學之士也難以反駁。
釋“诘”為“追問”,引申“難诘”即“難以追問”。
來源:商務印書館。
“诘,問也。凡追問皆曰诘。”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上解析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完整呈現“難诘”的語義源流與使用範式。
“難诘”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難诘”指通過诘問、辯難的方式進行質詢,強調以追問或反駁的形式探究問題本質。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學術辯論或正式場合的質疑,例如《後漢書》記載漢朝君臣在朝會上“更相難诘”經義,以辯明道理。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偶見于文史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例如描述學術辯論或法律質詢過程。近義詞包括“辯難”“質詢”,反義詞可對應“附和”“默認”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語境,可參考《後漢書》《北史》相關篇章。
安然無恙闇跳拔新領異碧霄路播鼗鼓敞開常足賜恤脆脆崩崩滴露研硃地鐵頓棄方舟飛骞扶毂逛膀子花箱護城河矜大祭式玖鏡九逵帣鞴拉折了首莅任鸾門毛傳悶沉沉苗薅民母鳥栖挪威海盼切箝兵潛玩清嗓衾褥任其自流日本三上五落埏闼蛇藨世雰收索疏敗舜跖屬詠搜擿潭腿庭辯通妥痛責頽落尾氣帏帳文痞烏龍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