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鎖的意思、羁鎖的詳細解釋
羁鎖的解釋
羁絆;束縛。 晉 葛洪 《神仙傳·劉安》:“ 安 以凡才,少好道德,羈鎖世務,沉淪流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藍摩國》:“是我出籠樊,去羈鎖,最後釋駕之處也。” 唐 白居易 《犬鸢》詩:“上無羅弋憂,下無羈鎖牽。” 明 袁宏道 《遊惠山記》:“餘性疏脫,不耐羈鎖,不幸犯 東坡 、 半山 之癖。”
詞語分解
- 羁的解釋 羁 (羈) ī 馬籠頭:無羁之馬。羁绁(.馬籠頭和缰繩;.喻束縛)。 束縛,拘束:羁押。羁絆。羁縛。羁囚。放蕩不羁。 停留,使停留:羁旅(長久寄居他鄉)。羁留。羁泊。羁滞。 古代女孩留在頭頂像馬籠頭的
- 鎖的解釋 鎖 (鎖) ǒ 加在門、箱子、抽屜等物體上的封緘器,要用專用的鑰匙才能打開:門鎖。密碼鎖。鎖鑰。 用鎖關住:把門鎖上。 鍊子:鎖鍊。枷鎖。 幽閉:經濟封鎖。 緊皺眉:愁眉雙鎖。 一種縫紉方法,使衣料的
專業解析
“羁鎖”是由“羁”和“鎖”兩個單字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明确的引申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解釋,“羁鎖”指“束縛人的事物或狀态”,常用于比喻精神、行為層面的限制。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展開:
一、字源分解
“羁”原指馬籠頭,《說文解字》注“馬絡頭也”,引申為約束、限制;“鎖”指金屬制成的鍊狀束縛器具,二者組合強化了“雙重約束”的意象。這種構詞法符合漢語中通過具象物象表達抽象概念的造字規律。
二、引申義項
- 具象層面:指物理束縛,如《漢書·王莽傳》“解羁鎖,衣冠見使者”中的刑具
- 抽象層面:喻指思想禁锢或制度約束,如唐代韓愈《與孟尚書書》“釋老之害,過于楊墨,其羁鎖人心也甚矣”
三、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創作,形容精神層面的束縛感,例如:“突破傳統觀念的羁鎖”“掙脫名利羁鎖”。該詞在學術論文中常被借喻為制度性約束,如社會學領域讨論的“制度羁鎖”概念。
主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羁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suǒ,其核心含義指被束縛、限制或困擾,無法自由行動或發展。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構成:由“羁”(原指馬缰繩)和“鎖”(固定物體的工具)組合而成,比喻事物或人受到雙重約束。
- 近義詞:羁絆、束縛、桎梏。
二、詞源與演變
- 字義拆分:
- “羁”:本義為馬籠頭,引申為“拘束”“停留”(如“羁旅”)。
- “鎖”:指固定物體的金屬器具,後衍生出“封閉”“限制”之意(如“封鎖”“愁眉深鎖”)。
- 組合意義:兩者結合後,從具象的“拴住馬匹”發展為抽象的“精神或行動受限”。
三、用法與示例
- 古籍引用:
- 晉代葛洪《神仙傳·劉安》:“羈鎖世務,沉淪流俗。” 指被世俗事務束縛。
- 唐代白居易《犬鸢》:“下無羈鎖牽。” 形容擺脫約束的自由狀态。
- 現代應用:多用于形容制度、觀念或情感對人的限制(如“掙脫傳統觀念的羁鎖”)。
四、引申與關聯
- 哲學意義:常與“自由”對立,體現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矛盾。
- 文化意象:在文學中象征隱形的枷鎖,如明代袁宏道以“羈鎖”表達對官場束縛的不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原文或現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如新剝害悖慠貶流不勝桮杓春生秋殺跢跦厎甯迪斯尼樂園東報罰惡蕃渥費日符彩告竣擱淺桄桹合成橡膠黑眸橫橋合聞紅酥皇華灰指甲酒櫃開酒練祭鈴钹淩晨馬渤麥舟木籠赧怒嗙喻烹臛篇題窮湊虬戶篠骖然頂肉頭濡浃桑白皮磉磴桑斧山壑詩瓢樹冠水仙花數目字熟年屬引素士讨原拖鈎帏帟五纑無緖銷聲斂迹小有洞西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