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侯 珠與 和氏 璧的并稱。傳說古代 隨國 姬 姓諸侯見一大蛇傷斷,以藥敷之而愈;後蛇于江中銜明月珠以報德,因曰 隨侯 珠,又稱靈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荊山 得一璞玉,先後獻給 武王 、 文王 ,均以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斷兩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寶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淮南子·覽冥訓》。後以“隨珠和璧”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漢書·西域傳贊》:“興造甲乙之帳,落以 隨 珠 和 璧。”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收藏·總論》:“看書畫亦有三等,至真至妙為上等,妙而不真為中等,真而不妙為下等。上等為 隨 珠 和 璧。”
隨珠和璧(suí zhū hé bì)是漢語中的經典成語,源自古代珍寶典故,比喻極其珍貴稀有的事物或人才。其詳細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字面含義
“隨珠”指春秋時期隨侯所得的夜明珠(又稱“隨侯珠”),“和璧”指楚國卞和所獻的和氏璧。二者均為史上著名的稀世珍寶,故成語字面指代無價之寶。
引申意義
比喻極其珍貴的事物或才華卓絕之人,強調稀缺性與非凡價值。
例:《漢書·西域傳贊》雲:“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于是廣開上林……賂遺贈送,萬裡相奉,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筦鹽鐵,鑄白金,造皮币,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財用竭……興利之臣自此始也。”此處以珍寶喻指四方貢物之奢,而“隨珠和璧”正屬此類極緻珍品。
隨侯珠
傳說隨侯救治受傷大蛇,蛇銜明珠報恩。此珠夜間發光如月,又稱“靈蛇珠”,象征天賜祥瑞(典出《淮南子·覽冥訓》。
和氏璧
楚人卞和獻璞玉于楚王,兩次被誤判為石而遭刖足。後剖璞得美玉,琢為“和氏璧”,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典出《韓非子·和氏》。
文學象征
古代文獻常以“隨珠和璧”喻指不可替代的珍品或德才兼備者。如《莊子·讓王》以“隨珠彈雀”諷喻輕重倒置,反襯其珍貴性。
權威引用
典籍文獻
現代辭書
此釋義綜合先秦兩漢典籍及權威辭書,溯源典故本真,闡釋文化隱喻,符合語言考據規範。
“隨珠和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í zhū hé b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泛指珍貴稀有的寶物或傑出人才,常比喻事物中的極品。由兩個典故組成:
部分詞典(如)提到該詞引申為“妻子兒女出色”,但此義項較少見,主流仍以珍寶喻義為主。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傳統釋義。
柏槚白瑤北酆博禍不入時宜綝纚春誦夏弦椿萱鋤梃翠粒倒軒典儀定義惡茶白賴翻改敷秀鋼筆櫜甲溝塍挂孝歸說函工慧秀湖亭薦書恝視解典劑型玑組開墒口齒伶俐扣環愧厲枯木龍吟羸骀泐嵃亂體盧瞳儚蚛明廉暗察奈何木獰髯張目蚍蜉戴盆皮膠喬樣勢曲直日裡柔合勝情樹串兒水霤馊飯探看踏雪馬荼火推卸襄樣節度謝品徙民心存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