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侯 珠與 和氏 璧的并稱。傳說古代 隨國 姬 姓諸侯見一大蛇傷斷,以藥敷之而愈;後蛇于江中銜明月珠以報德,因曰 隨侯 珠,又稱靈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荊山 得一璞玉,先後獻給 武王 、 文王 ,均以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斷兩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寶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淮南子·覽冥訓》。後以“隨珠和璧”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漢書·西域傳贊》:“興造甲乙之帳,落以 隨 珠 和 璧。”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收藏·總論》:“看書畫亦有三等,至真至妙為上等,妙而不真為中等,真而不妙為下等。上等為 隨 珠 和 璧。”
“隨珠和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í zhū hé b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泛指珍貴稀有的寶物或傑出人才,常比喻事物中的極品。由兩個典故組成:
部分詞典(如)提到該詞引申為“妻子兒女出色”,但此義項較少見,主流仍以珍寶喻義為主。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傳統釋義。
《隨珠和璧》是一個成語,意為與珍珠和玉石一同攜帶或附帶。它用來形容人們出行或行走時攜帶一些珍貴的物品。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比喻或擴展延伸某種優秀的品質或能力。
《隨珠和璧》這個成語由12畫組成,其中“隨”字由“阝”部和“迶”部組成,“珠”由“王”部和“玉”部組成,“和”字由“口”部和“禾”部偏旁組成,“璧”字由“王”部和“玉”部組成。
《隨珠和璧》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繁體字方面,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隨珠和璧》中的字在古代可能有些許變化,但整體意思和結構保持一緻。
1. 他隨珠和璧地出門了,一副富貴人家的樣子。
2. 她出席晚宴時,隨珠和璧的裝飾給她增添了幾分氣質。
隨心、珠光、和諧、璧友
隨身攜帶、攜帶寶物
放棄財寶、舍棄重要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