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動物皮熬成的黏性物質。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皮膠十兩,銀一分八厘。”
以下是關于“皮膠”的詳細解釋:
皮膠是以動物皮(如牛皮、豬皮等)為原料,通過熬制加工而成的黏性物質,又名牛皮膠。其性質與明膠類似,但雜質較多,黏合性稍遜。
主要利用制革過程中産生的下腳料(如邊角料、碎皮)或明膠生産的廢料熬制而成。傳統記載顯示,明代已有皮膠的使用記錄,如《宛署雜記》提到“皮膠十兩,銀一分八厘”。
皮膠雖與明膠同屬動物膠原蛋白産物,但生産工藝和純度不同。明膠通常經過更精細的提純,雜質較少,而皮膠多用于工業場景。
關于皮膠的保健功效(如增強骨骼、護膚等),建議參考權威醫學資料驗證。如需完整信息,可查看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皮膠》是一個常用的詞彙,主要指的是由動物皮膚制成的膠狀物質。這種膠狀物質在工業生産、農業生産以及手工藝制作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皮膠》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皮(部首)和膠(部首和筆畫)。其中,“皮”是由“⺹”部組成的部首,代表的是與皮膚相關的含義;“膠”包含有“⺮”(竹)部首和“膠”(拼音jiāo,五筆13541234)的構成,表示的是粘合、膠狀物質。
《皮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皮”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為動物的皮膚,而“膠”一詞則最早見于《爾雅》中,指的是黃膠等膠狀物質。
在繁體字中,“皮膠”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書寫時采用了繁體的筆畫形式。具體來說,“皮”在繁體中由“⺈”和“八”組成,“膠”則由“⺮”和“蕉”組成。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皮膠”的漢字形式略有不同。其中,“皮”在古代寫作“皮”的上面加上一個點,而“膠”則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這種皮膠具有很強的粘合能力,能夠用于黏合木材和紙張。
2. 他用皮膠将損壞的書籍修複好了。
3. 工廠采用皮膠作為主要原料,生産出各種膠水産品。
組詞:皮膚、膠水、黏合、皮革、制品。
近義詞:膠水、黏合劑。
反義詞:解膠、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