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ght and wrong] 彎曲和平直,比喻是非
争曲直。——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曲直不分
(1).彎曲和平直。《書·洪範》:“木曰曲直,金曰從革。” 唐 元稹 《賽神》詩:“歲深樹成就,曲直可輪轅。” 清 陳夢雷 《木瘿瓢賦》:“産五材以利用兮,曲直判而為民資。”
(2).是非;有理無理。《荀子·王霸》:“不卹是非,不治曲直。” 唐 柳宗元 《封建論》:“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元 無名氏 《衣襖車》第二折:“若我不分一箇曲直,必索要别辨箇是和非。” 老舍 《蛻》三:“在這機關裡,沒有是非,沒有曲直,而隻有毒刑與 * 。”
(3).能和不能。指才能上的差别。《荀子·非相》:“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 王先謙 集解:“曲直猶能不也。”
(4).謂歌聲的回曲與平緩。《禮記·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鄭玄 注:“曲直,歌之曲折也。” 孔穎達 疏:“曲謂聲音迴曲,直謂聲音放直。”
“曲直”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解析 “曲直”原指物體的彎曲與平直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
二、核心比喻義(最常用) 引申為對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
三、其他引申義(較少用)
典型用例: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使用比喻義,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組合為“是非曲直”,需注意與“曲折”(表過程複雜)的語義區分。
曲直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物體的形狀或走向。它指的是彎曲或筆直的狀态或形态。
曲直的部首是曲,它由兩個與直字結構相似的橫杠構成。曲直的筆畫數為六畫。
曲直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爾雅·釋言》一書中。在古代,《爾雅》是一部對漢字的釋義和解釋的重要文獻,它記載了當時人們對漢字的理解和使用。
曲直的繁體寫法為「曲直」,字形保持了與簡體相似的結構和筆畫。
在古代,曲直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曲直的寫法為「魚」和「目」的組合,表示一種像魚或眼睛形狀的彎曲或筆直。
1. 這個道路是彎曲的,你要小心駕駛。
2. 插花藝術追求曲直相間的美感。
1. 曲線:指呈現出彎曲形狀的線條或線段。
2. 直角:指兩條線段相交而成的角度為90度。
3. 彎曲:指物體或線條不成一條直線,而呈現出彎曲的狀态。
1. 彎曲:與曲直意思相近,都表示物體不筆直的狀态。
2. 史直:也可表示筆直,但一般用于指人的品質或性格。
1. 筆直:與曲直相對,指物體成一條直線。
2. 彎折:表示物體在某一點處轉彎或折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