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襄樣節度的意思、襄樣節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襄樣節度的解釋

唐 時人對暴虐不法節度使的谑稱。 襄 樣, 襄州 式樣。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襄州 人善為漆器,天下取法,謂之 襄 樣。及 于司空 頔 為帥,多酷暴, 鄭元 鎮 河中 ,亦虐、遠近呼為‘ 襄 樣節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襄樣節度是唐代中後期對襄州(今湖北襄陽)一帶藩鎮節度使的特殊稱謂,特指其軍事割據性強、對抗中央的典型特征。該詞源于藩鎮首領模仿襄州節度使的跋扈行為,成為當時桀骜藩鎮的代名詞。以下從曆史背景與具體内涵分述:

一、曆史背景與定義

唐代“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權力膨脹,形成割據勢力。襄州地處南北要沖,其節度使長期擁兵自重。據《新唐書·藩鎮傳》記載,貞元年間(785-805年),襄州節度使于頔“專有漢南”,賦稅自留、官吏自任,成為對抗中央的典型。此後其他藩鎮效仿其行徑,史稱“襄樣節度”,即“仿效襄州模式”的割據節度使。

二、核心特征

  1. 軍事自治

    節度使私自擴軍,如《資治通鑒》載于頔“聚兵數萬”,并自行任命将領,架空朝廷兵權。

  2. 財政獨立

    截留賦稅,拒向中央上供。唐代財政史料顯示,襄樣節度使控制州縣稅收,僅名義歸屬中央。

  3. 幹預人事

    自行委派地方官吏,形成私人勢力網絡。據《舊唐書·憲宗紀》,山南東道(襄州)屬官“皆頔所署置”,中央無法插手。

三、政治影響與終結

襄樣節度加劇了中唐藩鎮割據,直至唐憲宗發動“元和中興”,武力平定淮西、成德等鎮後,襄州節度使裴均于元和三年(808年)被迫歸順,标志“襄樣”模式瓦解。這一稱謂由此成為唐代中央集權衰落與地方分裂的曆史符號。


參考資料來源

  1. 歐陽修《新唐書·藩鎮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國學導航
  3.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
  4. 劉昫《舊唐書·憲宗本紀》(漢典古籍
  5.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襄樣節度”是唐代對暴虐不法節度使的谑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 詞義解析
    該詞由“襄樣”和“節度”組成。“襄樣”指襄州(今湖北襄陽)的樣式,因唐代襄州漆器工藝聞名天下,故稱“天下取法”。而“節度”指節度使這一官職。合稱“襄樣節度”實為反諷,借襄州工藝的盛名,暗指節度使殘暴酷虐的行事風格。

  2. 曆史背景
    據《唐國史補》記載,襄州節度使司空頔、鄭元等人執政時手段嚴酷,民間便以“襄樣節度”代稱這類暴虐的官員。這一稱呼既反映了當時地方節度使權力膨脹、濫用職權的現象,也體現了民衆對暴政的諷刺與不滿。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唐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形容節度使的苛政或專橫行為。例如:“某某擁兵自重,橫征暴斂,時人譏為‘襄樣節度’。”需注意,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

矛盾說明:部分網頁(如)将“襄樣節度”解釋為“管理有方”,但結合更高權威的史料(如、2、6)及詞源背景,此說法不準确,可能是對成語結構的誤讀。

别人正在浏覽...

盦蓋安竪稗官巴漫本管禀謝碧洲勃郁超期服役出乎意表麤饘躭憂電滾子顧畏鼓壯和音轟轟阗阗候館皇仁鰴鲸火位健美谏司囏危井鲋驚慌無措進士舉積小成大句盾籠坊門隧麋鹿冥冥墨守納履踵決逆風家逆光溺窩子普度群生愆違氣錘氣烘烘清空欽順螼螾婘戀趨媚染化而遷奢麗雙九逃責腆贈停柩土岡橐他土壤地帶性痿疾纖度香色小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