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時人對暴虐不法節度使的谑稱。 襄 樣, 襄州 式樣。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襄州 人善為漆器,天下取法,謂之 襄 樣。及 于司空 頔 為帥,多酷暴, 鄭元 鎮 河中 ,亦虐、遠近呼為‘ 襄 樣節度’。”
“襄樣節度”是唐代對暴虐不法節度使的谑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詞義解析
該詞由“襄樣”和“節度”組成。“襄樣”指襄州(今湖北襄陽)的樣式,因唐代襄州漆器工藝聞名天下,故稱“天下取法”。而“節度”指節度使這一官職。合稱“襄樣節度”實為反諷,借襄州工藝的盛名,暗指節度使殘暴酷虐的行事風格。
曆史背景
據《唐國史補》記載,襄州節度使司空頔、鄭元等人執政時手段嚴酷,民間便以“襄樣節度”代稱這類暴虐的官員。這一稱呼既反映了當時地方節度使權力膨脹、濫用職權的現象,也體現了民衆對暴政的諷刺與不滿。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唐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形容節度使的苛政或專橫行為。例如:“某某擁兵自重,橫征暴斂,時人譏為‘襄樣節度’。”需注意,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
矛盾說明:部分網頁(如)将“襄樣節度”解釋為“管理有方”,但結合更高權威的史料(如、2、6)及詞源背景,此說法不準确,可能是對成語結構的誤讀。
《襄樣節度》是一個成語,意為稱贊一個人具有英勇果斷的領導才能,并能激勵士兵勇猛作戰的特點。
《襄樣節度》的拆分部首是言,組成的筆畫為19畫。
《襄樣節度》最早出現在唐代劉禹錫的《新歲元夜》詩中,意指贊美當時的襄州節度使楊繼盛。
《襄樣節度》的繁體為《襄樣節度》。
在古時候,漢字“襄”、“樣”和“節度”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而且古代文字長期演變,寫法也會有所變化。
1. 他以襄樣節度赢得了部下的欽佩和尊敬。
2. 李将軍具備了襄樣節度,帶領士兵戰無不勝。
組詞:襄荊、樣闆、節制
近義詞:威風凜凜、英勇果斷
反義詞:無所作為、無能為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