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釵頭符 ”。
“钗符”是中國古代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頭飾,主要用于避邪祈福。以下是詳細解釋:
钗符(拼音:chāi fú)由“钗”與“符”組合而成:
端午節習俗
钗符是宋代端午節的重要飾物。人們用彩色絲綢(缯彩)剪成小巧的符咒形狀,裝飾在發髻上,兼具美觀與避邪功能。都城(如汴京、臨安)還有專門售賣钗符的市集。
詩詞中的記載
宋代文人常以钗符描繪端午風情。例如:
钗符與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如佩香囊、挂艾草、賽龍舟)共同構成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體系,承載驅疫祈福的民俗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歲時廣記》《全宋詞》等文獻,或查閱宋代民俗研究資料。
钗符(chāi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它指的是女子的飾物,通常由金屬等材料制成,具有裝飾和固定發髻的作用。
钗符的拆分部首為金(jīn)和缶(fǒu),總共有15畫。
钗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粲然儀撲,施于孔廟”,其中的“儀撲”指的就是钗符。钗符所指的飾物在古代女子婚禮中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钗符的寫法為釵符。
古代漢字钗符的寫法通常與現代不同,它的形狀更加曲折且含有一定的象形意味。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有着不同的變體,例如韓愈的《碑銘□》中的變體。
她頭上佩戴着一枚金色的钗符。
钗墜(chāi zhuì)、钗環(chāi huán)、钗頭(chāi tóu)、钗簪(chāi zān)。
發簪(fà zān)、钗狀物(chāi zhuàng wù)。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