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氣喝下去。歠,通“ 啜 ”。《禮記·曲禮上》:“毋放飯,毋流歠。” 孔穎達 疏:“毋流歠者,謂開口大歠,汁入口如水流,則欲多而速,是傷廉也。”《孟子·盡心上》:“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趙岐 注:“流歠,長歠也。” 南朝 梁 劉潛 《謝晉安王赉蝦醬啟》:“嘉賓流歠,羞無辭窶。”
“流歠”是成語“放飯流歠”中的一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流歠”指大口喝湯時湯汁外溢,形容飲食時舉止粗魯、失禮。常與“放飯”(大口吃飯時飯粒灑落)連用,構成成語“放飯流歠”,比喻人在吃喝時不顧禮儀,行為放肆。
出自《孟子·盡心上》:“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孟子用此批評那些忽視喪禮大事、卻在小節(如用牙齒咬斷幹肉)上計較的人,諷刺其本末倒置。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強調行為失當、不合禮儀。例如:“宴席上他放飯流歠,引得旁人側目。”
“歠”為生僻字,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見于成語或古文引用。
《流歠》(liú miè)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流連忘返。它的含義是指人在某個地方或者某種體驗中,心情愉快,樂不思蜀,情不自禁地停留。
《流歠》的部首是「水」,它的拆分部首是「氵」,表示與水相關的含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5,分别是「三」(㇑)、「一」(‐)、「二」(=)、「二」(=)、「丨」(|)、「一」(‐)。
《流歠》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起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對自然風光或文學藝術的迷戀,使人感歎時間過得太快,忘記了回家或離去。它作為一個詞組,被廣泛應用于描述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細緻品味。
《流歠》在繁體字中為「流歠」,部首和筆畫都保持一緻。
在古代書法中,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區别。雖然「流歠」是一個現代漢字詞組,但根據古代寫法習慣,可以使用相應古體漢字寫法。具體而言,「流」的古體字寫作「㲺」,「歠」的古體字寫作「脈」。
1. 站在河邊,我完全被美景所吸引,流歠于此。
2. 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流歠在過去的美好回憶中。
3. 在這個小鎮的美麗風景中,我不禁流歠忘返。
流連忘返、流連不舍、流連忘反、流連忘返處
陶醉、沉迷、迷戀、沉醉、忘我
冷漠、厭倦、無趣、淡然、離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