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的意思、雖是的詳細解釋
雖是的解釋
雖然。《水浒傳》第三二回:“雖是你們的好情分,隻是我心去意難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家伯雖是回過幾次家鄉,卻沒有帶家眷。”
詞語分解
- 雖的解釋 雖 (雖) ī 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雖然。雖則。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縱然: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是的解釋 是 ì 表示解釋或分類:他是工人。《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 表示存在:滿身是汗。 表示承認所說的,再轉入正意,含有“雖然”的意思:詩是好詩,就是太長了。 表示適合:來的是時候。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
專業解析
“雖是”是一個古漢語中常見的連詞性詞組,現代漢語中多用“雖然”替代。其核心含義是表示讓步關系,即先承認某一事實或情況,後文再轉折引出與之相對或限制性的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雖是”由連詞“雖”和代詞“是”組合而成。
- 雖: 表示讓步,相當于“盡管”、“即使”。
- 是: 此處用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情況、事物或道理,相當于“此”、“這”、“這樣”。
- 組合義: “雖是”即“雖然這樣”、“即使如此”、“盡管這樣”的意思。它用于複句的前一分句(讓步分句),承認或假設某種情況是真實的,為後一分句(轉折分句)的表述做鋪墊,後句常出現“但是”、“然而”、“卻”等轉折詞與之呼應。
二、 語法功能與語用特征
- 引導讓步分句: “雖是”位于句首或主語後,引導一個承認某種事實的分句。
- 例:雖是路途遙遠,他卻毫不畏懼。(《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 例:此計雖是冒險,但勝算頗大。(王力《古代漢語》)
- 預設轉折: 使用“雖是”意味着說話人認為,該情況通常會導緻某種結果,但實際結果或将要采取的行動與之相反或受到限制。
- 書面語色彩: “雖是”在現代漢語中主要出現在書面語、仿古文體或特定方言中,口語中多用“雖然”。
三、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雖”的釋義包含:“連詞。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雖然’、‘盡管’。”并舉有包含“雖是”的例句(如“他雖是新手,幹得卻很出色。”——此例為現代漢語用法)。《漢語大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在解釋連詞“雖”時,明确指出其可“表示讓步,可譯為‘雖然’、‘盡管’”,并常舉“雖是”作為常見搭配形式進行說明。該詞典是研究古代漢語虛詞的重要工具書。
- 王力《古代漢語》: 在講解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用法時,“雖”表示讓步是重要内容,“雖是”作為其常見組合形式在教材例句和分析中頻繁出現。王力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其著作具有廣泛影響力。
四、 與現代漢語“雖然”的關系
“雖是”是“雖然”在詞彙化過程中的早期形式之一。“然”本身也是一個指示代詞(義為“如此”、“這樣”),與“是”功能相近。隨着語言發展,“雖然”(即“雖+然”)逐漸取代了“雖是”,成為現代漢語中表達讓步關系的标準連詞。因此,理解“雖是”有助于理解“雖然”的構成和曆史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雖是”是一個文言文及早期白話文中常用的讓步連詞短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詞義
“雖是”等同于現代漢語中的“雖然”,表示對某一事實的承認,後文常接轉折(如“但”“卻”等)。例如:
- 《水浒傳》第三二回:“雖是你們的好情分,隻是我心去意難留。”
- 周瑜和孫策“雖是異姓,實則兄弟”(出自例句)
二、結構分析
- 雖:連詞,原為“即使”義(如《赤壁之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後演變為“雖然”義。
- 是:此處為判斷詞,與“雖”組合構成讓步結構,強化事實的确定性。
三、用法特點
- 古今差異:古代“雖”可兼表“即使”和“雖然”,但“雖是”結構多表“雖然”。現代漢語中“雖是”使用頻率降低,多用于書面語。
- 語法位置:通常位于句首或主語後,如“家伯雖是回過幾次家鄉,卻沒有帶家眷”。
四、權威文獻佐證
- 《說文解字》指出“雖”本為蟲類名稱,後假借為連詞。
- 漢典等工具書均标注其讀音為suī shì,注音符號為ㄙㄨㄟ ㄕˋ。
建議需要深入辨析文言虛詞用法的讀者,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漢典網。
别人正在浏覽...
冰衿鉢盂精不智宸漢沉穩馳志伊吾牀筵大辯論颠東低首凍筍對刺二韭煩辱風輪槁衲故阯行子畫然慧黠簡化漢字鑒窪菨蒌祭公精稗九禦拒折橘子油開發課卷拉枯瀾汗煉格六問三推龍亢蠻攀五經蒙懂曚影謬濫牛王庖阍骈體貧獨婆留撲棗謙衷譴逐惬望跂首弱藻三墨聖系失稱嗜好霜鹘穗頭鐵砧踢裡拖落亡恙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