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的意思、雖是的詳細解釋
雖是的解釋
雖然。《水浒傳》第三二回:“雖是你們的好情分,隻是我心去意難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家伯雖是回過幾次家鄉,卻沒有帶家眷。”
詞語分解
- 雖的解釋 雖 (雖) ī 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雖然。雖則。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縱然: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是的解釋 是 ì 表示解釋或分類:他是工人。《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 表示存在:滿身是汗。 表示承認所說的,再轉入正意,含有“雖然”的意思:詩是好詩,就是太長了。 表示適合:來的是時候。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
網絡擴展解釋
“雖是”是一個文言文及早期白話文中常用的讓步連詞短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詞義
“雖是”等同于現代漢語中的“雖然”,表示對某一事實的承認,後文常接轉折(如“但”“卻”等)。例如:
- 《水浒傳》第三二回:“雖是你們的好情分,隻是我心去意難留。”
- 周瑜和孫策“雖是異姓,實則兄弟”(出自例句)
二、結構分析
- 雖:連詞,原為“即使”義(如《赤壁之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後演變為“雖然”義。
- 是:此處為判斷詞,與“雖”組合構成讓步結構,強化事實的确定性。
三、用法特點
- 古今差異:古代“雖”可兼表“即使”和“雖然”,但“雖是”結構多表“雖然”。現代漢語中“雖是”使用頻率降低,多用于書面語。
- 語法位置:通常位于句首或主語後,如“家伯雖是回過幾次家鄉,卻沒有帶家眷”。
四、權威文獻佐證
- 《說文解字》指出“雖”本為蟲類名稱,後假借為連詞。
- 漢典等工具書均标注其讀音為suī shì,注音符號為ㄙㄨㄟ ㄕˋ。
建議需要深入辨析文言虛詞用法的讀者,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漢典網。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雖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雖然如此,盡管如此。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虍”和“是”。
“虍”是一個獨體字,也是“虎”的到偏旁。它有四筆,先寫橫,再寫兩豎,最後寫一折,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是”是一個獨體字,由“日”和“正”兩個部分組成。它有九筆,先寫兩橫,再寫一豎,接着兩橫,再寫一豎,最後寫一折,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雖是》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文學作品《金剛經講義疏》。在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雖是人身,實空無有。”後來,人們将這句話概括為“雖是人身,實空無有”,意思是盡管人有身體,但實際上身體是沒有實體的。
在繁體字中,“雖是”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雖然沒有固定的寫法,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例如,“虍”部的上下兩橫可以像鈎子一樣彎曲,或者下橫不再是一筆,而是兩筆。而“是”部的九畫也可以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有時候可以寫成八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雖是》的例句:
1. 雖是遙遠的距離,我們依然保持着聯繫。
2. 雖是下雨天,但我還是出門了。
3. 雖是困難重重,但我們決不放棄。
其他與《雖是》相近義的成語包括“縱是”、“盡管如此”等。
與《雖是》相反義的成語包括“實則”、“實際上”等。
通過組詞形成其他詞語,可以有“雖然”、“是非”、“是的”等。
總結起來,《雖是》是一個表示盡管如此的成語,由虍和是兩個部分組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文學作品。拆分部首和筆畫是“虍”(4筆)和“是”(9筆)。它在繁體字中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有不同的變體形式。近義詞包括“縱是”、“盡管如此”,反義詞包括“實則”、“實際上”。通過組詞可以形成其他詞語,如“雖然”、“是非”、“是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